编者按:最近上海常德商会在《上海德商》公众号上连载了多篇《一群湖南人 建功大上海》文史作品。该作品是湖南省常德市汉
寿县档案局退休干部陈希奇先生收集整理的一批湖南人在上海做出的贡献。对我们研究湖南人在上海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网将分期转载。
陈希奇先生是湖南常德人,现为常德市汉寿县档案局退休干部。曾于本世纪初来到上海,参与热风企业管理工作。喜爱文史,曾在 《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人口报》《湖南档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参与了《汉寿县志》、《常德 市志》、《常德历史上的今天》、《汉寿县档案馆指南》等史志的编写工作,有深厚的文字和史志功底。所著《汉寿县人口志》在 湖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汉寿县志·人口》被评列湖南省市县志优稿交流“十佳”第一;负责补充修改的《汉寿县 志·血防》获湖南省市县志优稿一等奖。特别是他专注于对源远流长的湘人、湘军、湘政、湘商的考证纪载,用心用情记录了湖南人 建功上海的智慧与贡献,所写的《一群湖南人 建功大上海》文章内容厚重,意义深远,弘扬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振了 在沪湘籍人士敢闯敢拼的文化自信,值得一读
十一、文人群聚上海,繁荣海派文化(4)黎锦光、王人艺、张少甫、黎莉莉、薛玲仙、胡笳
流行歌王黎锦光
黎锦光,1907年生于湖南湘潭,同样来自“黎氏八骏”,排行老七,比二哥黎锦晖小16岁。黎锦晖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开拓者,黎锦光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高峰期的代表作曲家。曾任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
1920年,13岁的黎锦光随父亲来到上海,在二哥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小学习,后回长沙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班主任是毛泽东。1926年,黎锦光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再次来到上海,进入二哥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在二哥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作曲、配乐等音乐知识,潜心研究了小号、单簧管、钢琴等乐器。担任演员、作曲、指挥等项工作,是“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
1939年,黎锦光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编辑,开启了他的“歌王”时代。此时正值有声电影在上海登陆不久,为此他创作了一批具备流行歌曲特征的电影插曲,这些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夜来香》《拷红》《采摈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数百首流行歌曲皆由黎锦光所作。他还为当时上海滩王人美、周璇、白光、白虹、李香兰等最红歌星,写了很多著名歌曲。如经典作品《不倒翁》《卖饼儿》《小天使》《春花秋月》《玫瑰花开》《可爱多鲜花》《口哨的安慰》等数十首。
1944年的初秋,黎锦光为京剧名旦黄桂秋录制唱段,他走出密不透风的录音棚,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南风吹来,夹着阵阵花香,使他乐思涌动,激起无限遐想,在内心激荡的旋律,似乎要喷涌而出。回到家里,他连词带曲,两小时不到就写出了《夜来香》。定稿后,给周璇、龚秋霞、姚莉等当时上海的大牌歌星试唱,因音域太宽,她们都不太合适,只得搁置。不久,当年24岁的歌星李香兰来沪主演一部影片,无意中在黎锦光的办公桌上见到了《夜来香》的歌谱。试唱中,她以优秀的嗓音条件与艺术修养,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这是她多少年梦寐以求的歌!让她欣喜若狂。随之轰动上海,流行中国,传入日本。从此,《夜来香》成了李香兰演唱会的必唱和压轴之作,此歌也把她的艺术生涯推至巅峰。同时,《夜来香》也被认为是黎锦光乃至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后来此歌还被翻译成英、法、日、泰、朝、捷克等1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此歌的唱片版本多达80种以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有港台歌星邓丽君、蔡琴等翻唱此歌。
抗战胜利后,黎锦光又相继创作了《香格里拉》《黄叶舞秋风》《相见不恨晚》《哪个不多情》《少年的我》《心灵的窗》《黄叶舞秋风》《人人都说西湖好》等电影流行歌曲。其中《香格里拉》影响最广。
1949年后,黎锦光在中国唱片厂任音响导演。1970年被勒令退休,1985年返聘回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整理30~40年代流行歌曲。他在上海唱片公司工作期间,编辑戏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带2000多首,编辑过7000多首戏曲和歌曲唱片。1986年创作的《我们一同去溜冰》获上海电视台通俗歌曲一等奖。
黎锦光被认为是中国流行乐坛成熟期最杰出的代表,享有“歌王”之美誉。1993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播放《别了,李香兰》的电视连续剧,贯穿全剧的旋律就是《夜来香》,可是《夜来香》的作者、一代歌王黎锦光,就在该剧播映前夕,病逝于上海,享年86岁。
小提琴家王人艺
王人艺,原名王人蒸,湖南知名教育家、毛泽东授业恩师王正权之子。原籍湖南浏阳大瑶,1912年出生于长沙市。1927年,15岁的王人蒸在三哥王人路的带领下与妹妹王庶熙一起来到上海,进入黎锦晖创办的“上海美美女校”。黎锦晖替他改名为王人艺,并拜奥地利提琴家普渡世卡为师,专攻小提琴。并随歌舞团赴南洋、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做商业性巡演。从此,王人艺开始崭露头角,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经是声名赫赫的音乐家,一直担任中国最早的歌舞团体“明月歌舞社”的首席乐师。
1931年3月28日,明月歌舞团筹备成立时,在《申报》刊登招考演员和乐队练习生的启事。要招一些年龄在15到22岁左右,中学程度,学过器乐或声乐,能对谱奏唱的学员。考试及格入选后,除供午晚餐外每月还可得10元津贴,半年之后,薪金另定。作为团长的黎锦晖亲自担任主考官,有一个从昆明来的革命青年名叫聂耳,以“聂紫艺”的名字前往报考,引起了黎锦晖的注意。这个男孩那天发挥得不是太理想,但不知怎的,黎锦晖还是录取了他。因他过去自学过小提琴,黎锦晖安排他跟着王人艺继续学习小提琴。因王与聂同岁,论月份老师比学生还小7个月。聂耳称王人艺为“小老师”。王人艺虽然比聂耳小,可是教琴却一丝不苟,要求非常严格,加上聂耳特别刻苦,每天都按计划完成自修课程,学习乐理、练习乐器,进步很快,深得“小老师”喜欢。
后来聂耳与田汉成为好友,田汉介绍聂耳加入共产党,他俩在音乐创作上密切合作,1933~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共同创作了《码头工人》等一大批革命歌曲。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剧本完稿,田汉与聂耳共同完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只可惜,聂耳在日本不幸溺亡时,年仅23岁。
1935年,王人艺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任小提琴乐师,是该乐队建团以来第一批中国乐师之一。10月,王人艺作为第一位具有本土学历的小提琴家,与当时全部由外国乐师组成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1938年1月,王人艺被聘为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音乐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过武昌艺专的教授;同年,加入励志社任音乐股干事,并随该社迁至重庆。1940年任中华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并一度兼指挥,1943年受聘为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首席乐师兼指挥。1946年暑假,国立音乐院幼年班从重庆迁到江苏常州,他担任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执教“少年班”。
王人艺少年时代即投身艺术,追求光明,倾向进步。虽长期生活、工作于十里洋场,却出淤泥而不染。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及附中、附小教学长达36年之久。他是我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先驱,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对我国的小提琴事业作出了不可灭的贡献,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不仅培养了像国歌的曲作者聂耳、著名旅美作曲家周文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潘寅林、曾获国际小提琴大奖的钱舟等这样的优秀人才,还培养了像朱工七、陈家华、王建修、廖东青、潘世炎、秦淑兰、王家阳、马崇玉、沈西蒂、盛中华、孙承骅、陈新之、周尊贤、陆蒙达、孙毅等一大批优秀华人音乐家。
1985年4月14日病逝于上海,享年73岁。
2005年12月15日,在“纪念王人艺逝世20周年音乐会”上,来自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黎等地的演奏家先后登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年王人艺面授过的学生。
大提琴教育家张少甫
张少甫,又名张簧,1909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潭拗柴的文星村。父亲张蔚瑜,早年毕业于长沙师范,与黎锦熙、黎锦晖兄弟二人同窗。因受父辈影响,张少甫自幼对音乐兴趣浓厚,常随叔叔们“打锣鼓亭子”,演奏二胡、三弦等。1922年随父亲去北京,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钱学森同班。在校六年,成绩优秀,尤擅数学。读书之余常随父亲学习音乐。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师从柯政和学习钢琴一年半。
1930年1月,黎锦晖率领“明月歌舞团”到北京演出。张少甫的四叔张蔚珍(张其琴)、五叔张蔚琇(张其瑟)和二弟张新甫(张弦)3人都是“明月歌舞团”成员,他们随团到京。张少甫因自幼熟识音乐,喜欢演出,闲暇之余,自动参与歌舞团的排练与演出。北师大放寒假后,张少甫便跟随歌舞团成员严折西学习大提琴。9~10月,跟随黎锦晖的歌舞团去天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11月,返回北京时,北师大已经开课两个月。张少甫因出于对音乐的深爱及对王人美的爱恋,干脆放弃学业,改名“张簧”,正式进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先学二胡,继学大提琴和作曲。
1931年1月,张少甫随团来到上海,参与唱片灌录。4月,明月社被联华电影公司聘为歌舞班,张少甫留在联华歌舞班工作,月薪40元。在黎锦晖的支持下,张少甫跟随上海国立音专佘甫磋夫学习大提琴,接受正规、系统的大提琴训练,并开始研究音乐理论。6月,张少甫与聂耳、张弦组成“三人团”,三人经常聚在一起,从早上6点排练到夜深。
1932年5~6月,张少甫随歌舞团到南京、汉口等地一边演出,一边与好友聂耳开始试写歌曲。1933年,张少甫所作歌曲《回忆》让白虹演唱后一炮打响,一路走红,并由高亭公司灌录成唱片。9~12月,张少甫与黎锦晖、张弦等以《新歌》为名编写了10本系列歌集,共收录120余首歌曲,除少量为黎锦晖本人所作外,多为张少甫、张弦兄弟等人学习作曲时的练习之作。1934年3月,黎派音乐歌集《同声歌曲》由同声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套歌集共出15集,由黎锦晖、张少甫等参与编写,其中第8集《人生小曲》著作者为张簧,共收录35首歌曲。6月5日,上海《大晚报》举办“三大播音歌星竞选”,张少甫创作的歌曲《回忆》,被白虹、飞莉、徐健、林莺、叶英等歌手竞相演唱。9月8日,益智、新华两社在“友联”无线电台的“新歌大会”中,张少甫创作的歌曲《宝贵的幼年》《红泪悲歌》《单相思》《恋爱的心》《好时光》等被著名歌星严斐、周璇、叶红、袁美云等演唱,并由蓓开公司灌录成唱片。
1935年年初,张少甫担任“明月歌剧社”的乐队队长兼总务。这一年,张少甫率团在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了多场演出,很多歌曲都是由他自己创作。往后,他一边参加演出,一边创作歌曲。1937年5月,结束南洋演出后回到上海。6月底,张少甫从上海回到长沙,此后,他很少再来上海,一直在重庆、长沙等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1950年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湖南大学音乐系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合并。张少甫随全系大部分师生迁至武汉,担任学院大提琴教员。1958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建立湖北艺术学院,张少甫担任该校管弦系主任,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弟子。1960年4月,《湖北艺术学院院报》评价张少甫“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生活艰苦朴素,待人和气谦逊。几年来一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6月1日,他赴北京光荣地参加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74年7月,张少甫在武汉病逝,终年65岁。
2019年12月12日,张少甫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展”开幕仪式,在武汉音乐学院校史馆举行。展览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呈现了张少甫精彩、传奇的音乐人生。
从第二十五到本期文章,所列5人中,除了贺绿汀,其他4人均来自同一个团体,即黎锦晖所创办的“明月歌舞社”。明月歌舞社不仅培养、造就了他们4个人本身,而且还培养造就了像聂耳这样的著名音乐家,姚敏这样的著名作曲家,严华、严工上、严个凡、严折西等众多优秀作曲家。
演艺群体明星璀璨
谈到演艺明星,还是绕不开黎锦晖这个人。因为当年上海滩的许多明星,都是他培养教育出来的。让人很难想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交到他手上,不出几年,便能成才。有人拿现在的眼光评价他不善经营,手边有这么多大明星,不会利用他们赚钱,有时甚至弄得经济拮据,自己不得不努力写歌曲、写文章,赚点稿费养家糊口。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黎锦晖这个人培养人才比谁都厉害。虽然他没有高大上的学校,没有高学历的教授、导师,就凭着那么一个名称不断改变的小小的歌舞学校或者演出团体,不仅培养出了前面所提到过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大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还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歌星、影星和表演艺术家。
1922年,黎锦晖与言菊朋等人发起组织“明月音乐会”。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同年,组建“中华歌舞团”,主要团员为黎明晖、王人艺、王人美、黎莉莉、徐来、薛玲仙、黎锦光等人;1929年,成立明月歌舞剧社;1930年,在北京组建明月歌舞团,歌舞团成员大多来自上海的中华歌舞团,在北京增加20余人;1931年,成立联华歌舞班;1932年,成立明月歌剧社,增添白虹、周旋、杨枝露、于立群等团员。社务委员会由黎锦晖、黎锦光、张簧、张弦、王人艺、王人美、黎莉莉、聂耳等人组成,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中前6位都是湖南人,二黎是兄弟,二张也是兄弟,二王是兄妹。不管团体名称怎么改,都与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有着明显的因袭关系,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为中国流行音乐培养人才。
歌舞团除了平时刻苦学习、练习,黎锦晖更注重在演出实践中提高团员的演艺水平。他曾两次率领“中华歌舞团”到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让团员们放开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技能。也曾率团前往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吸收民族音乐精华,挖掘平民表演技巧。多次到南京、上海等周边地区演出,锻炼队伍。他还与电影公司、唱片公司签订合同,提供演员、导演,灌录歌曲、舞剧表演等。这一系列的表演活动,培养了大批歌星、影星等演艺人才。
除了活跃在“明月歌舞社”中的一群湖南演艺人才,还有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电影导演、编剧彭小莲也曾长期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奉献力量。
1、明月歌舞社的“四大天王”
先说说明月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吧,她们是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
王人美的父亲王正枢是湖南名师,曾是毛泽东的数学恩师。不幸的是,王人美7岁时母亲过世,几年后父亲去世。大哥王人旋参加革命,不知所去。兄弟姐妹七人,各奔东西。三哥王人路带着15岁的弟弟王人蒸和13岁的妹妹王庶熙来到上海,投靠黎锦晖。黎锦晖让王人路做舞台布景,王人蒸学小提琴,王庶熙学歌舞,并将兄妹名字改为王人艺、王人美,反过来念是“艺人王”“美人王”。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兄妹俩后来还真的都成了王者,两人的名字都传遍东南亚,留在中国现代史上。
1930年,王人美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空谷猿声》。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当电影演员,踏入电影圈后,王人美先后参演了不少电影。1932年,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中担任主角,使她一举成名。1934年,她主演电影《渔光曲》,主题歌《渔光曲》也是她所唱。1935年,在苏联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渔光曲》获荣誉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该片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她还主演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其中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也是她演唱的。1937年,参演话剧《保卫卢沟桥》。1940年,出演剧情电影《长空万里》 。1948年,主演抗日电影《关不住的春光》。1959年,出演革命电影《青春之歌》。1962年,主演儿童电影《花儿朵朵》。1987年4月,王人美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王人美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胡笳,也是湖南人。早年就读于北平艺专,1930年春加入上海明月歌舞团。她演唱的《小小茉莉》,被录成唱片,畅销各地。1933年,她进入电影界,在影片《春风杨柳》中饰演农村姑娘庄美君;1934年,在影片《女人》《黄金时代》中饰演配角。1935年,在影片《船家女》中饰演妓女阿瑛,并演唱《神女之歌》。结婚后脱离影坛,1938年与丈夫离开上海,赴美国定居。
黎莉莉,原名钱蓁蓁,浙江湖州著名地下共产党员钱壮飞的女儿,母亲也是地下共产党员。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12岁的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她。钱蓁蓁拜黎锦晖为干爹,,改名为黎莉莉。
1931年,黎莉莉随歌舞团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参演爱情电影《银汉双星》《一剪梅》。1932年,联合主演剧情电影《火山情血》,同年,与王人美合作主演歌舞电影《芭蕉叶上诗》。1933年,与人共同主演剧情电影《天明》《小玩意》。1934年,与人联袂主演体育电影《体育皇后》,剧情电影《大路》。此后,还与人共同主演过《秋扇明灯》《狼山喋血记》《人海遗珠》《如此繁华》《热血忠魂》《塞上风云》《智取华山》等多部电影。
1955年,黎莉莉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表演系教授。1991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2005年8月7日,黎莉莉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薛玲仙,上海人。1926年14岁时加入“梨花歌舞团”学习歌舞。1928年2月,加入黎锦晖的文艺团队,后随“中华歌舞团”前往南洋一带演出。1929年10月,她参加了黎锦晖在北平组建的“明月歌舞团”,到华北、东北各地演出,备受好评。她出演过《葡萄仙子》《月明之夜》《春天的快乐》《新婚之夜》等多部风靡一时的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并担任主角,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歌舞演员。1933年前后,薛玲仙正式进军电影界,主演了诸如《粉红色的梦》《南海美人》《薄命花》等五部电影,灌录了《南海美人》《薄命花》等多首电影插曲。20世纪30年代前期,薛玲仙的个人演艺事业达到巅峰,成为享誉歌坛、影坛的明星。只可惜好景不长,薛玲仙婚后沉溺于鸦片。1944年,重病缠身,冻死街头,成为当年上海新闻媒介喧腾一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