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上海常德商会在《上海德商》公众号上连载了多篇《一群湖南人 建功大上海》文史作品。该作品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档案局退休干部陈希奇先生收集整理的一批湖南人在上海做出的贡献。对我们研究湖南人在上海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网将分期转载。
陈希奇先生是湖南常德人,现为常德市汉寿县档案局退休干部。曾于本世纪初来到上海,参与热风企业管理工作。喜爱文史,曾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人口报》《湖南档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参与了《汉寿县志》、《常德市志》、《常德历史上的今天》、《汉寿县档案馆指南》等史志的编写工作,有深厚的文字和史志功底。所著《汉寿县人口志》在湖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汉寿县志·人口》被评列湖南省市县志优稿交流“十佳”第一;负责补充修改的《汉寿县志·血防》获湖南省市县志优稿一等奖。特别是他专注于对源远流长的湘人、湘军、湘政、湘商的考证纪载,用心用情记录了湖南人建功上海的智慧与贡献,所写的《一群湖南人 建功大上海》文章内容厚重,意义深远,弘扬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振了在沪湘籍人士敢闯敢拼的文化自信,值得一读
六、胸怀救国大志,荟聚上海建党(2)毛泽东、李中、林伯渠
毛泽东: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于一身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秋,毛泽东出外求学走去韶山冲时,就给家人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他一生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人民服务和国家强盛作为终身事业。辛亥革命时他参加湖南新军,准备为国效命。1917年11月,他指挥200多名手无寸铁的学生自愿军,联合地方警察,缴了3000多北洋军败军的枪。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5月,他组织长沙学生声援五四运动,五四前后他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7月14日,他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同年11月,他参与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把北洋军阀张敬尧赶出湖南。
毛泽东一生50多次来到上海,从事过许多重要活动,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做出过许多重要指示,无论是对上海还是对全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12月中旬,毛泽东再次来到上海,欢送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和蔡母葛健豪一家等3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这一次到上海,毛泽东还做了一件大事——筹款。他和蔡和森一起带着老师杨昌济的亲笔信,拜访了章士钊先生,请求他给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筹一笔款子,章士钊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毛泽东将章士钊筹到20000银圆,一部分用作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一部分用作了湖南建党和其他革命活动。1963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二,毛泽东从稿费中拿出2000元,以“还债”为名,让秘书送给章士钊作为生活补贴。满10年后,章士钊不肯接受,毛泽东说,从现在开始还利息,成为一段佳话。1920 年5 月5日,毛泽东为领导
驱张运动第三次到上海,在新民学会租赁的今安义路 63 号住了2个多月。毛泽东召集新民学会旅沪会员,在沪南半淞园路 480 号主持召开了12人参加的半淞园会议。会后,欢送6位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推动20多人赴南洋从事教育工作。他还组织旅沪湖南青年成立自修学社,开展读书活动,学理论、学外语。
此次在上海,毛泽东曾多次前往环龙路老渔阳里 2 号拜访陈独秀。陈独秀了解《湘江评论》,关注“驱张运动”,1920 年 1 月,他还写了《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对湖南精神大加赞扬,欢迎湖南人的奋斗精神!他们坦诚交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应用,商议筹划“改造湖南联盟”计划。
年7 月 5 日,毛泽东在离开上海前夕,前往陈独秀住处告别,7 月 7 日返回长沙。11 月,毛泽东根据陈独秀的交代,与何叔衡、彭璜等在长沙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6月29日傍晚,毛泽东与何叔衡从湘江轮渡码头登上开往上海的火轮。7月23日,他俩作为湖南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年秋天,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城外的协操坪丛林里开会,向与会者介绍中共一大会议情况及其党纲、决议,并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超过10人者,应设立支部委员会,设书记、组织、宣传各一人。到10月,长沙的党员数已经超过10人,因此,毛泽东在长沙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个省支部。这一天是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十日,毛泽东等人称这一天为“三十节”,以此作为中共湖南支部成立纪念日。
毛泽东在上海住得最长的一次是1924年2月到12月,这是他第十次来到上海,住在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当时,他是中央局5位成员之一,担任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同时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的身份,被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委以重任,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因为这一特殊身份,毛泽东为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6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岳母向振熙带着2岁的毛岸英与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来到这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毛泽东后来曾经说过,这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最富有家庭生活气息的日子”。
坐落在现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的这幢小小的二层楼房里,当年不仅住着毛泽东一家人,还有蔡和森一家和罗章龙一家。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3人同为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局委员,中央局5位成员有3人住在一起,且都是湖南人,是同志、是同学、是挚友。1977年,这幢小楼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修缮后作为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12月,“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年,毛泽东还是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主管上海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招生复试工作。徐向前在上海参加初试和复试,被毛泽东一眼相中,顺利过关。他还挑选并介绍蒋先云、伍文生、张际春等一批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学习。1924年末,因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让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养病。他辞去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于1925年初,带着妻儿岳母一起回湖南。
毛泽东传奇一生,伟绩丰功,尽人皆知,在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58位中共早期党员中,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二人,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李中:由知识青年蜕变为产业工人的早期党员
李中,原名李声澥,1897年出生于湖南双峰县一书香世家。李声澥从小就与众不同,早在家乡读私塾时,他就带头将辫子剪掉。1913年秋,他报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同乡蔡和森一同被录取,入学后,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影响下,开始积极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17年毛泽东主持工人夜校,李声澥担任工人夜校乙班的管理员。湖南一师毕业后,李声澥跟随一师数学老师李孝仪来到上海,在一家古董店当学徒。
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前往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路径南京浦口时遇小偷,钱和皮鞋被偷了,囊中羞涩,恰遇李声澥,李声澥得知毛泽东的处境后,不仅请他吃了顿饱饭,买了去上海的车票和皮鞋,还将身上的钱几乎都给了毛泽东。17年后,毛泽东在陕北与斯诺谈到李声澥时,称他是“救命菩萨”。
1920年初夏的一天,李声澥敲开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的大门,激动地做了自我介绍,陈独秀热情地接待了他,谈话非常投机。不久,他们一起同住一个屋檐下。陈独秀提议他改名李中,并建议他到工人中去。李中想到了有“中国第一厂”之称的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颇负盛名,当时就可建造万吨级巨轮,且一次接下美国4艘订单。这里是上海产业工人的基地,聚集着上万的产业工人。江南造船所还是由曾国藩筹划、李鸿章主建,很多湖南官员参与建造的大型企业。建成后不仅管理人员大多数为湖南人,而且很多技术人员、工人也多来自湖南,这对李中开展工人运动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条件。
李中离开古玩商店进入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招工条件极为苛刻,由于李中没有工作经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最苦最累的打铁,而且没有工资。他想到陈独秀的教导,一口答应下来。他用辛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证明自己是一条好汉,时间不久,他便掌握了镦粗、拔长、冲孔、扩孔、弯曲、切割、扭转、错位、锻接等各项工艺,厂里的老工人都赞叹:“真是一把好手!”工资也从6元涨到12元。
一面当铁匠,一面从事工人运动。李中发现,他的同乡同学蔡和森的父亲也在江南造船所,他通过这一层关系,很快就融入船厂的工人中去了。李中身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在语言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其他人而言,湖南方言很难听懂,而李中恰巧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湖南人聚集的地方开展工人运动。他不仅在该厂筹建机器工会,还发起组织“沪滨工读互助团”,在工人中很有声望。
1920年秋,李中与任弼时、罗亦农等人第一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李中又以工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工人党员。但他不是一般的工人,是从知识分子转化为工人的,意义非凡,得到陈独秀的格外重视。李中是标准的产业工人、机器工人。陈独秀发展李中为党员,培养他的阶级觉悟,指导他发动工人、组织工人。
李中入党后,深入开展工人运动,积极为工人刊物《劳动界》撰稿,以通俗明了的语言向工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1920年9月26日,李中发表《一个工人的声明》,旗帜鲜明地喊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1920年10月3日,李中、陈文焕联名发起筹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李中为筹备会书记。1920年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凤阳里召开了成立大会,与会者近千人,场面十分热烈。李中担任大会主席,孙中山、陈独秀、杨明斋等社会知名人士到会祝贺,孙中山的演讲达2小时。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后,创办出版《机器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受工人喜爱。在很短的时间内,工会会员从几十人发展到370多人,会员遍布上海各大工厂,如江南造船厂、原生纱厂、电灯厂等。1920年底,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世界工人劳动联合会”执行部总干事罗勃朗专门写信祝贺上海机器工会成立。
1921年8月11日,党中央在中国产业中心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李中作为书记部的重要成员,与26人联名发出宣言,豪迈宣告,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李中积极发动工人投入罢工斗争。李中的这些活动引起了上海法租界和北洋军阀的注意。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李中不幸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获释。此后,李中脱离党组织返回湖南双峰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数以千计。新中国成立后,李中几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重新参加党的工作。毛泽东接连3次回信邀他进京。1951年7月9日,李中在赴京途中染病,不幸病逝,时年54岁。
林伯渠: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功臣
林伯渠,湖南临澧人。1904年春,林伯渠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选拔留日学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赴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师范科。留日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廖仲恺等大批革命志士。1905年8月,黄兴、宋教仁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5年,李大钊在日本组织反袁团体中华学会,林伯渠组建反袁团体乙卯学会。第二年,两团体合并为神州学会,李大钊为评议长,林伯渠为干事,二人成为好友。后来,林伯渠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1914年7月加入孙中山重组后的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林伯渠在上海协助孙中山工作。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对林伯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震动。1918年,李大钊多次给林伯渠写信,并把自己的著作和各地出版的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小册子寄给他。使林伯渠得到很大启发,并逐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且日益坚信它是拯救中国和人类的唯一真理,从此终生不渝。1920年,李大钊给林伯渠写信,告诉他陈独秀已在上海发起组织共产党,介绍他去见陈独秀,作“主义”上的深谈。不久,林伯渠敲开了上海渔阳里2号寓所的大门,见到了陈独秀。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第一批58名党员之一。
林伯渠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之一,担任过中国国民党中常委,深受孙中山信任。加入共产党后,党让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中的特殊身份,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协助孙中山工作,后来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陈炯明兵变之后,孙中山有意与苏联合作、实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决定同孙中山合作。下半年,林伯渠利用国共两党的特殊身份,发挥“桥梁”作用,在上海促成了孙中山与中共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苏联代表越飞、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8月28日,在林伯渠的陪同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第二次会见孙中山,马林告诉孙中山:共产国际已建议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两党合作,帮助国民党尽快恢复革命基础,发展革命力量,孙中山甚为感动并完全同意。李大钊由北平到达上海后,首先参加中共中央西湖会议,然后在林伯渠的陪同下会晤孙中山,一起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并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准备加入国民党,真诚帮助他改组国民党。会谈一连进行了6天。孙中山谈得非常兴奋,“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从而下定了国共合作、与苏联合作的决心。
1923年2月2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进大会,林伯渠被任命为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他表示将继续追随孙中山,并帮助改组国民党。林伯渠除了担任总务部副部长协助处理总务部工作外,还担任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书记,出席中央干部会议,参与处理有关中央往来文电;同时又是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负责上海、江浙、湖南等地的共产党及国民党组织的发展工作。林伯渠曾委派毛泽东在长沙、宁乡、安源等地建立国民党分部。林伯渠还积极介绍和促成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畅等80多人加入国民党。
在决定湖南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时,林伯渠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广州国民党临时中央决定,湖南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全部由在粤的湖南省籍的党员中推选。因此一些人反对湖南按上海执行部通知选出的毛泽东、夏曦、袁达为代表。林伯渠积极为毛泽东等3人辩护,并与谭平山多方活动。最终大会决定由林祖涵、罗迈(李维汉)、邹永成3人作为湖南代表出席,而毛泽东、夏曦、袁达3人则以海外分部的名义出席,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国民党党纲及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等10名共产党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和国民党自身的发展。林伯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6月,吴玉章作诗:“参加革命忆同盟,民国初成似梦空。重组中华革命党,伯渠襄赞著丰功。十月革命照万方,联俄联共好主张。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高度赞扬林伯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的“桥梁”作用。
林伯渠曾参加辛亥革命、湘南护法战役、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曾担任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副委员长,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年逝世,享年74岁。
(转载自上海市常德商会,胡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