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名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国家的名字也是一个国家思想和文化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悠久古国,而“中国”这两个字也是我们国家的名字和文化符号。
关于中国为什么会叫做“中国”,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只是知道这是约定俗称的叫法。其实“中国”被当做我国的国名自古有之,而在历史中“中国”一词的含义也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01先秦时期“中国”的含义
“中国”一词最早是属于一个狭义的地理概念。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名叫“何尊”的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建造洛邑,祭祀周武王的事情,铭文中的出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意为要居住在天下之中的国家。
“何尊”青铜器上的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中国”一词的文献记录。而诗经的《大雅》篇里也有记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为安抚国都的百姓,国家方可安定四方诸侯。这里“中国”的意思只是周的都城。
、
周朝时期天子分封各个诸侯国,而诸侯们则修建防御城堡则就叫“建国”。周朝时期,周天子统御的百姓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国人,另一种叫野人。
天子分封的诸侯们来到一个地区,建立城堡来实现对该地区统治,而城堡之内的人则被称为“国人”,而城堡之外居住在村落内的原住民则被称为“野人”,两者在政治权力上和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最早的“国”的概念便是驻扎士兵,建立统治的城堡。而河南洛阳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是当时天下最好的土地,所以周天子在这里定都,称自己的国为“中国”。这时“中国”一词的意思便是天下中央的城堡,周天子的都城。
02近代之前“中国”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的权威锐减,诸侯势力不断崛起,国人和野人的差别也不再明显,这时“中国”一词又有了新的含义,开始代指所以周天子统御下的人民。
楚国曾经因不服从周天子,便称自己为蛮夷,不用“中国”一词当做国家的名号。可见这时中国一词以不再单纯指周天子的都城。
秦汉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断扩大,但依然还是属于地理名词,这时候带有民族含义的词叫做“华夏”,中原皇帝将自己所统御的地方称作“中国”,子民称作“华夏”,与四周的蛮夷相对应。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被少数民族灭亡,国家的上层士人逐渐衣冠南渡,留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后来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南北对峙。
这一时期,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开始争夺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都以正统中国自居,这时“中国”一词逐渐有了正统政权的含义。
到了唐代,中国一词有了更大的含义,臣子在给皇帝奏章中写道:“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这里“中国”一词的含义代指大唐和大唐统御下的所有子民,与四方蛮夷相区分。
宋代时期与此前的南北朝时期类似,不管是宋还是辽国金国,都在争夺中原正统的地位,宋称辽金为北朝,辽金则称宋为南朝,同时各方都自称为中国。
元代统一后,为了体现自身包容四海的精神,就在编撰史书时,将此前不管是汉人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归为中国的王朝。这一时期,“中国”一词并未当做过国家的正式称呼,只是一种文化正统,天命王朝的概念。
03近代“中国”的概念
“中国”一词正式作为国名出现是起源于明代,定于清代。明代时期,造船业逐渐发达,国家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而明朝对外的国书里也开始将中国当做国名,与朝鲜日本向对应。
这时候明朝虽然“中国”一词已经用在对外交流上,但依然没有被当做国名来正式应用。“中国”一词被拿来当做主权国家的正式称呼还是出现在清代。
清代康熙年间,《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朝就正式用了“中国”一词来当做正式的国名。后来清末时期,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以“中国”当做国家的正式国名以行使主权。
可以说,从明代到晚清时期,“中国”一词逐渐由正统王朝的概念演变为国家的正式名称。
晚清后期,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进一步衰落,国家面临列强的瓜分的危险,这个时候国内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运动。革命党,维新派等一众有着先进思想的人士开始带动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这个时期,“中国”一词不再单指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成了团结所有心系中华的炎黄子孙的一个文化符号。清政府被推翻后,新建立的民国正式将“中华民国”当成国家的称谓,以正式的宪法赋予了“中国”一词为整个华夏地区的正式国名
04结语
“中国”一词的具体含义从上古的周朝时期,就不断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国都之意,到正统王朝之意,再到最后确定为整个华夏的正式的国名。这期间体现了一脉相承从未断绝过的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文化传承。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中国”一词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名,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传承,“中国”与“九州”,“华夏”等词一样,都代表的是心有中华的炎黄子孙心中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