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在创刊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湘江评论》出了“4+1”期
时光倒回到100年前。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并迅速蔓延至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刚从上海回到长沙不久的毛泽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与新民学会同仁一起,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数百种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响亮登场,很多刊物扛起民主、科学大旗,介绍新思潮,呼唤新社会,比较有影响的如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李汉俊等人创办的《星期评论》、傅斯年等人创办的《新潮》等。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时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彭璜等人商议,决定以湖南学联名义出版一种政治评论性刊物。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筹备,7月14日,第一期《湘江评论》破啼出世。
在这一期的创刊宣言中,毛泽东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宣言最后,他用近乎呐喊的声音宣告:“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如何承受它?如何传播它?如何研究它?如何施行它?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宣传、传播、研究、施行新思潮的办刊宗旨可谓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湘江评论》按照这个宗旨组稿、写稿、编稿。栏目设置上,辟有湘江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放言、新文艺等专栏;刊发的文章,大部分由毛泽东主笔(创刊号中毛泽东撰写了26篇文章,几乎是刊物的全部篇幅),眼光独到,视野开阔,生动活泼,笔墨酣畅,很有战斗性。这种敢说敢言、贴近时局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湘江评论》创刊号开印2000份,当天就全部售出。长沙《大公报》等报纸相继刊发新闻《湘江评论出版了》,引发广泛关注。第二天,毛泽东到印刷厂增印了2000份,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从第2期开始刊印5000份。这个发行量,在当时来说,绝对称得上“畅销刊物”“爆款产品”。
当时的毛泽东,住在长沙马王街修业学校,公开身份是修业学校主事兼历史教员。他白天上课、奔走联络、接待来客,写稿就只能在晚上。其时,正是长沙暑热之期,屋内闷热,蚊虫叮扰,但毛泽东全然不顾,就着昏暗的油灯,挥汗疾书,常至黎明方休。修业学校至今仍在,并已复原当年毛泽东的卧室兼《湘江评论》编辑部。学校不远处,便是白果园33号《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百年沧桑,沉浮变迁,如今的旧址,只剩墙上镶刻的纪念牌,在悠长的麻石古巷中诉说着旧日的斑驳时光。
1919年7月21日,《湘江评论》第2号出版,其中毛泽东撰写的文章10余篇。同日,临时增刊第1号出版。7月28日,《湘江评论》第3号出版。8月4日,第4号出版。《湘江评论》抨击封建军阀黑暗统治、打倒强权政治、解放思想、冲决网罗的言论和主张,惹怒了当时的湖南军阀张敬尧。8月中旬,在他的授意下,军警搜查了承担《湘江评论》印刷任务的湘鄂印刷公司,查封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湘江评论》,已经印刷完毕准备在8月11日发行的《湘江评论》第5号也被全部没收。
《湘江评论》只存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后出版了4期及1期临时增刊。但它的影响却很大,它被军阀查封,即最清楚、最有力地证明了它的战斗性、思想性和威慑力。胡适在《每周评论》撰文评价《湘江评论》指出:“武人统治之下,能产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李大钊认为《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为深刻的刊物,北京《晨报》赞其“内容完备”“魅力非常充足”。只出了“4+1”期的《湘江评论》,却在五四时期的思想领域,甚至中国期刊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任弼时、萧劲光、郭亮、夏明翰等一批青年正是通过阅读学习《湘江评论》而“开始了革命的觉悟”,走上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