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经常有句话形容两个事物“差不多”,就是“半斤八两”。为啥“半斤八两”是差不多的意思呢?因为在古代半斤就是八两,也就是说16两是1斤。为什么16两是1斤呢?这其中可是包括很深的哲理的。类似的,还有我们标准的筷子长度为什么是7寸6分呢?细细追究起来,其中都是深不可测的道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无时不刻都体现着以人应天,以天合人的大智慧。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宇宙观,我们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有《黄帝阴符经》当中这样写到: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句话哪怕是一个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不认得文言文的人,看了之后可能也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吧!我们的古人,能够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通过自己的手或者身体来体现出来,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常常会有“掐指一算”的原因,因为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手掌为模型,对应天地这个大模型。
所以古代在制定制度、甚至是制定名分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天文、地理、人心,要是没点儿说道就乱取名字,是会被人嘲笑为文盲的!比如为什么1斤定义为16两呢?这就要提到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鲁班了。相传鲁班是个伟大的工程师,《墨子》当中还专门记载了他为楚王打造攻城器具的故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就是鲁班。鲁班为了便于制造更加精密的仪器,他首先发明了木杆秤。但是木杆秤1斤分成多少个小刻度呢?鲁班是这样想的:天上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加起来所以定为13两1斤。不过13是一个质数,13分之1更是一个无限小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这1两到底是多少还真是个麻烦事。
到了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秦始皇命令李斯统一度量衡。李斯是法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法家的重要思想就是“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所以李斯当然也不打算继承这个并不是很方便的13两1斤的进位制——老百姓搞不清楚,商人还特别利用这一点儿缺斤少两。 于是李斯就决定在鲁班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基础上,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也就是16两1斤。这样的话,既能合乎天道,又方便了老百姓量取物品重量。因为古人可以用天平把物品分为相等的2份,所以16进制划分起来特别容易,老百姓也特别容易弄清楚。同时李斯还告诉大家,做买卖要讲诚信,缺1两就没有福星的庇佑,缺2两就没有禄星的庇佑,缺3两则会折寿。虽然这个理由很不科学,但是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至于筷子,相传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用刀叉叉菜,于是就用树枝在煮沸的热汤里捞菜吃,由此产生了筷子。由于筷子比刀叉更加方便,而且与禹王联系在一起,所以后面大家便渐渐地流行起使用筷子来。连当时的商纣王也免不了跟着当时的流行风格“从众”了一把: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不过随着筷子逐渐普及,大家对于筷子的形制要求也就严格起来。《公羊传·隐公元年》写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筷子作为标配餐具,也参与到迎接客人的礼仪当中,所以也必须满足“大一统”的规定。
古人为什么把筷子定为7寸6分呢?它其实是象征七情六欲,以此来告诉吃饭的人,要牢牢地把自己的七情六欲掌控在自己的手上,按照礼仪来行事,不能为所欲为。所以《礼记》的第一篇就写到: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家听了这些介绍,有没有觉得古老的华夏文明十分的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