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诸葛亮出山助刘皇叔建蜀汉政权、定蜀都天下,其才华、品质皆为无数后辈所歌颂敬仰。历史上为诸葛亮颂功名的不少,但却有一人如唐朝诗人杜甫一般敬仰丞相大义。杜甫一生中为诸葛亮写下二十首多诗歌,一言一句中皆是透露出对丞相深厚的怀念和崇拜之情。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诗歌上成就自然不凡,而他为诸葛亮写下的一首诗歌更是留下了14字的千古名句,至今为中学生所字字朗读、品味。这一千古名句又表达着杜甫的何种情思呢?
一、至高评价,潸然泪下
杜甫,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中国的“诗圣”。他一生中共留下一千多首诗歌,抒发的或是大展抱负之志;或是对百姓疾苦的担忧无奈;又或是对自己不得志的苦闷。
除了这些之外,在杜甫的所有诗歌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便是他写下的二十几首关于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孔明的诗歌,诸如《八阵图》、《诸葛庙》、《蜀相》、《阁夜》等名篇。
三国后的千年中,诗人学者歌颂诸葛亮者甚多,但这样数量多的却要数杜甫一人。
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那一首在巴蜀期间所写下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了诸葛亮,但为何能够成为名篇,诗歌最后的14字又是为何成为千古名句呢?
首先,开篇之中就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明显认可和崇拜。虽是三国鼎立,但真正被称为正统的也只有东汉所改的曹魏政权,故而有人也称诸葛亮的丞相非正统。然,《蜀相》的首联以“丞相”开篇,以表达在他的心中,诸葛亮便是正统名臣。
诗的前四句写尽了诸葛祠堂之景,清幽荒凉;而后四句则是诸葛孔明的生平之事,其中“三顾”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珍惜重用,“两朝”则是诸葛亮而忠君报国之义,好一番明君忠臣际会。
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写的是诸葛亮兴复汉室中断而死,遗憾抱负之情。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皆是如此,实在令人潸然泪下,无数人争相引用,终成脍炙诗篇,为无数中学生所朗读学习。
纵观杜甫笔下的历史人物,能享受如此崇高待遇者绝无仅有。而诸葛亮确实也当得这一份荣誉,因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完人”,他为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光明磊落的品德更是值得后人的推崇和敬重。
而杜甫的晚年更是“亲眼见证”了诸葛亮的功绩。杜甫曾数年居住于巴蜀之地,而作为蜀都丞相的诸葛亮自然也是在四川省内活动,巴蜀人民更是将诸葛亮奉为巴蜀之地的“保护神”。如此情况之下,杜甫写下许多歌颂他的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杜甫又为何如此崇拜诸葛亮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丞相吗?实际上,杜甫的崇拜是其生活年代的一个反映,也是这篇诗歌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背景。
二、崇拜源于渴望,不得赏识下的苦闷
杜甫如此崇拜诸葛丞相无疑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莫大关系的。
杜甫生于唐朝的开元盛世时期,也可谓是繁荣至极,然,这个盛世却是急转直下的,也就注定了杜甫的后半生是难以顺遂的。
纵观杜甫早期的诗歌,不难发展他也曾颇具野心抱负。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可谓是年轻时候的杜甫的真实写照。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如李白一般,纵使没有活计也能游山玩水。
杜甫家道中落,而在封建社会中,为官便是他最大的前途了。因而,他只能参加科举考试以谋求一官半职。
但科举考试于这个大诗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的。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杜甫落榜。不得志的杜甫更加尽情于诗歌创作之中,想要以才华得到权贵的推荐,可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始终无人赏识。
直到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得一个小官职——看守兵甲器械以及管理门禁钥匙。然,当叛军攻入长安城门,大唐王朝的荣光一朝败落,那当权者唐玄宗却携贵妃逃往成都,鼎盛的开元盛世成了云烟。
此后,杜甫还有一次为官经历,他受命赶赴凤翔行在,为左拾遗。但好景不长,在三个月后,杜甫便因上疏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贬,最终弃官远走。至此,杜甫迎来了人生中最颠沛流离的岁月。在几经颠沛流离以后,杜甫举家逃难到四川成都,这个诸葛亮治理下的“鱼米之乡”。
在巴蜀的十年之中,身处异乡的杜甫亲眼目睹了大唐帝国山河破碎的景象,他痛恨朝廷的无能、思念身处战乱的亲友,故而想起了救蜀国于危亡之际的蜀中丞相诸葛亮。他无比地渴望有如丞相一般大才之人匡扶社稷。
因此,诸葛丞相便成了杜甫眼中的“救世主”,推崇备至便是自然的了。这是《蜀相》中杜甫抒发的无奈悲闷,也是对那个匡扶社稷的诸葛丞相的崇拜。实际上,杜甫还表达了更深一层的感情,那便是忧国忧民的无力感。
三、忧国忧民却无能无力
杜甫本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奈何仕途坎坷,在蜀中的时候,甚至还要仰仗他人生活。这样报国无门的现实之下,也就使得他幻想能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就如刘皇叔和诸葛丞相君臣相得的佳话一般。他所憧憬的不过是得遇贤君明主,可一展宏图,建功立业罢了。
归根究底,杜甫对诸葛亮的种种敬佩、羡慕之情的背后还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壮和百姓生活于黑暗之中的痛惜。在晚年杜甫的诗歌中,其主要内容也并非是感慨自身遭遇的不幸,更多的是对社稷苍生苦难的悲痛。
这其实也不难知道,因杜甫从小受的便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同多少仁人志士一般有“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杜甫更是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决心,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见一斑。
而诸葛亮便是杜甫这一崇高人生理想的最好实践者,他渴望自己如诸葛亮一般受赏识与任用,同样为蜀中乃至天下百姓带来福泽。然,现实却是骨感的,即便是如诸葛亮一般的大才之将,最终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能“长使英雄泪满襟”。一生坎坷不顺的杜甫深知自己便是同样的命运,这句话也是对自己无法救国救民的无奈。
杜甫和李白同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同样仕途不顺,但相比之下,李白却是风光无虞许多的。李白少年便成名,得过玄宗皇帝为他降辇步迎的待遇,也受过无数名家的青睐尊重。而杜甫在生前却是始终寂寂无闻,自吟自叹一生。杜诗的风潮兴起,已然杜甫去世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但金子总会发光。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著名的诗人诸如元稹、韩愈、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名家,其诗歌无不是受其影响的。纵使生前无名,死后名留青史,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便已然是最大的慰籍了。
小结
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万般敬意崇拜,更是对自己遭遇的苦闷,以望当权者能够赏识他,实现他匡扶天下的抱负。然,也正是因为其仕途的坎坷,杜甫才流返于社会底层,去探那民间疾苦、战争黑暗,从而书写下了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歌,千古传颂。
也许他的命运早已经被注定,生于一个盛世王朝的转折时期,他的才华、他的斗志让他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也许便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伟大而艰难。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杜甫也确实做到了,于他来说,他的志向永远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位伟大的诗人逝去,而他所留下的影响至及数千年。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