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湖湘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安化黑茶沉浮录

2020-07-19 08:514310

《安化县志》曾记载:到16世纪末,安化黑茶在西北茶市上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安化县茶叶志》一书中也写道:“到明末,(安化黑茶)主宰西北市场,是封建王朝‘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基地。”这说明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四川茶叶逐渐被安化黑茶取代,失去西北茶叶市场的主宰地位。

川茶名噪一时

四川茶叶曾是西北茶叶市场的主宰。川茶自唐代开始大量外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货物,在西北茶叶市场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直到明代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茶叶品质上,《明史食货志》“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边疆少数民族以高脂肉食为主,用粗老茶叶制造的川茶能够帮助其促进消化,并获取维生素,非常适合少数民族的需要;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甘、青、藏毗邻,相互之间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茶叶的运销;因此,历史上,陕甘地区茶马互市的茶叶一直以四川为主,明初政府设茶马司,垄断川陕茶马互市,并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四川成都、保宁、重庆、播州等地设四大茶仓(注:播州指遵义军民府,明代属四川),集中川茶以备西番易马和以茶换粮之用,确保政府对川茶储运的管控,“以待客商纳米中卖,及与西蕃易马,各设官掌管”(《明会典·茶课》);碉门、雅州茶马司易马的茶叶全系川茶,甚至远从蘷州、叙州等地运来,松潘地区虽未设茶马司,地方当局亦不时以茶叶等物与藏族易马,其茶叶亦来自成都府属地区。“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形象地说明川茶在茶马互市中的重要地位,明王朝对朝贡京师的藏族僧俗上层,均例给茶叶、绢、缎、綵币等厚赏,其中以赏茶为大宗,而赏赐的茶叶主要是川茶。

到了明代末年,由于政府腐败,国力式微,茶法、马政同样日益衰败。明政府以平价征购茶农的茶叶,加以沉重的课税和禁止茶农经商,政府规定茶农如卖茶给无引商人和自行贩卖,均以“私茶”论罪,在政府不予收购或商人引票甚少时,茶农生产的茶叶便没有出路,直接威胁其生活,种茶专业户逐渐兼种粮食等作物,甚至发展到茶农以种茶为副业。

在茶农经营无力的时候,对茶园缺乏科学管理,茶树甚至被视为野生树木,或过度采摘、或听其自生自灭,以致产量日减,品质日低。

在茶叶制造上,宋代曾有“煎茶旧法学西蜀”的诗句,但明代以来,川茶的种制技术已大体定型,但后来,因循数百年,很少改进,加上工序繁多,由于操作技术的高低,产品质量好坏不一。茶叶在茶农初制后,茶商精制时,掺杂使假,鱼目混珠。川茶业在种种打击和束缚下,产、制、运、销各个环节都处于停滞状态,十分疲滞,景象萧条。茶业疲滞,明政府一贯采取“以茶驭蕃”限制民族地区茶叶供应政策,阻塞了川茶的销路,对川茶的生产,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上,明末长期的战乱,川茶产量锐减,处于“园荒户绝”“商农俱废”的状态。川茶的衰落是它丧失在西北茶叶市场主宰地位的前奏。

安化黑茶异军突起

进入明代中期以后,尽管日益衰退,但川茶仍然是西北茶叶市场的主宰,这时候,安化黑茶以其价廉味浓等优势打入西北茶叶市场,影响川茶的销路,川茶在茶马贸易中的地位渐渐发生变化,安化黑茶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使得川茶逐渐失去西北茶叶市场。

相对于川茶来说,安化黑茶无疑是后起之秀,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的奏疏中,“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蓖,送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茶商给卖。”隆庆五年(1571年)又规定:“各商收买好茶,无分黑黄正附,一律运洮州茶司,贮库中马。”由此可见明嘉靖三年以前,安化黑茶就已经开始制造。

安化距离西北千里之遥,没有地缘优势,也没有人脉资源,但安化黑茶具有四个明显的优势,质量好、产量大、价格低和受欢迎(较川茶更适合游牧民族口味),这对川茶来说,无疑产生很大的冲击,明朝政府为了维护川茶的主导地位,对安化黑茶予以打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政府曾禁止茶商购卖湖茶运陕出售。《明神宗实录》记录:“乃奸商利湖南之贱,逾境私贩。番族享私茶之利,无意纳马,而茶法、马政两弊矣。今宜行巡茶御史招商报引,先为晓谕,愿报汉(中)、兴(安)、保(宁)、夔(州)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通行禁止。”由于政府禁止采购安化黑茶,使得安化黑茶只能是地下交易,“商人率越境私贩”,先贩运到川陕,甚至以川茶名义利用历代茶马交易创造的市场,在西北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和数量,走私交易赚取丰厚的利差。但随着销量的日益增加,引起了明朝政府的关注,对于安化黑茶销陕的问题,明朝政府一直有争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御史徐侨提出湖茶宜于销陕,应把它纳入商引范围。他说:“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平。又,汉中、保宁不尽产茶,而西(乡)、紫(阳)、通(江)、巴(中)仅足小引食用。湖茶之行,原与汉中无碍。汉茶味甘,煎熬易薄;湖茶味苦,酥酪相宜。湖茶之行,于番情亦便。”

由于徐侨据理力争,政府最终采取兼行川、汉、湖茶的折衷办法,但优先考虑汉、川茶,《明神宗实录》记载:“各商中引,先给汉、川,完日方给湖南。如汉引不足,听于湖引内处补。”这样一来,等于给了安化黑茶一定的生存空间,安化黑茶凭借其自身的质价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川茶在西北市场的主要地位逐渐被其所取代。

“西邦”茶商助力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能够取代川茶,成为西北茶叶市场的主宰,不能不提到西邦。安化虽然盛产黑茶,但由于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在明代,将安化黑茶销往西北市场的并不是安化本地人,而是由山西、陕西、甘肃等省茶商为主的西邦,历史上,将晋、陕、甘等地的茶商称“西邦”,又称西客。赣、鄂、粤等地的茶商称“南邦”,湖南省内的茶商称“本邦”。

西邦起源于陕西,壮大于山西。明朝的陕西行省,包括现在的陕西省、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宁夏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的一部分,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推行茶法和盐法,山陕商人的贸易以布匹、茶、马、粮食、食盐为主,他们以山陕为本居,以舟楫、骆驼、马匹、人力为工具,往来于边塞和中原之间,建立了庞大的商业贸易体系。他们资本雄厚,经验丰富,吃苦耐劳,是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历尽艰辛,源源不断将黑茶从安化运出,一步步占据西北茶叶市场。

随着黑茶需求量、贸易量的增加,到明朝末年,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采购茶叶,在资江沿岸各小镇租行设厂,最盛时茶行、茶号达300余家,形成了“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西邦将安化茶叶运抵陕西泾阳,在泾阳进行加工,安化的优质茶叶和泾阳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生产出工艺独特、质优价廉、滋味醇厚的茯砖茶,受到西北茶叶市场欢迎,成为取代川茶的主要茶类。好的产品加上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就了安化黑茶的辉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