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湖湘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一肩担尽古今愁 --乞丐一首绝命诗冠绝天下

2022-11-19 10:2619580

乞丐临死前,写下一首绝命诗冠绝天下,读罢让无数读书人羞愧不已

引言

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在《说文解字》中:“乞”本意为“向人乞讨”;“丐”本意为“乞求”。如是“乞丐”一词也就成为了以乞讨为生的人的统称。至于他们沦为乞丐的原因,则或者是因病致贫,或者是身有残疾、生活难以维系,亦或者是天灾、战争。总之,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不得不选择抛下尊严,忍受世人的嘲笑、蔑视,去讨得那几碗薄食用以果腹。

对于他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国历朝历代,大多也都设有专门的救济机构,用以救济资助他们。但是,同样在对他们施以救济的同时,在社会认知中“乞丐”这一行当却也被列入了下九流之中。这就是现实,毕竟沦为乞丐的他们,邋遢、缺少学识、难有未来,试问谁又会真正想与之为伍,谁又会真正在乎他们的所思所想呢?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二百多年前的嘉庆年间,一个落拓乞丐便用一首震古烁今的绝命诗,选择为“乞丐”这一群体,为自己而发声,而无数人在读罢他的诗后,顿觉羞愧。


诗丐成诗


他就是“通州诗丐”。据说,一日在通州城郊外的官道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冻毙于路边。而早起的捡粪老人在捡拾起那一块块的牲畜粪便之时,突然间发现了这个早已不知死去多久的乞丐。在照例上报官府之后,衙役不久便到来处理这桩公案,然而问及周围百姓却皆不知这乞丐姓甚名谁,只道是这乞丐有永嘉口音。而待衙役翻阅其身上的衣物后,却只有一首诗歌在其怀中。诗云:

赋性生来是野流,手持竹杖过通州;

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



古人说“诗以言志”,这首诗自然亦不例外。而在读罢这首诗之后州官十分感动,遂命人将乞丐安葬并树碑,其上乃曰“永嘉诗丐之墓”。想来这位乞丐也定不会想到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这首绝命诗会成为网上流传最广的绝命诗之一吧。

而诗中所传递给我们的对仗工整、品格,难道真的是这样一位乞丐所书吗?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会让这样一位落拓至此呢?

对此,后世之人并非没有考证。关于“通州诗丐”的出处,亦有人主张他其实乃是乾隆年间的凤台县人马体孝(据《凤台县志》),而在关于马体孝的记载中,他则因家事(一说为科举不第)而离家出走,最终沦为乞丐。然而至于此证是否属实,则因时日过久,并无定论。

不过,我们却可以从诗丐的这首诗中窥见一二。


诗丐绝命诗赏析


这首诗整体而言对仗工整,格调高雅,兼具了苏词、柳词的豪迈与婉约,显然绝非是一位没有读过书的人所能写就的。

在诗的前两句中,我们便已可知诗丐本人乃是出身寒门,不过与他自身地位的卑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的性格上却很是率性、纯真。而在他落拓成为一名乞丐之后,生活的个中酸楚其实是可想而知。

但就在下一句“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中,他却为我们刻画了一副别样的景色。本已是饥肠辘辘的他,却要用那盛饭的饭篮去“迎残月”,却还要用歌声来吟唱一下晚秋的景色。


马斯洛理论说,当一个人缺乏食物,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维系时,爱、尊重、安全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可是就在这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乞丐的身上,这样的理论却是不成立的。

当一个人有着这样的情怀时,他其实是很难被打败的。

而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丐便迅速地为我们上了一课。“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样石破天惊的话你能相信是从一个乞丐嘴中说出的吗?面对这样悲惨的命运,就是这个落拓至此的乞丐,心中有的不是哀怨,不是怨天尤人,而仍是悲天悯人的济世之心。

最后一句“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中,他终于选择了以身死明志,然而不再接受嗟来之食的他,换来的却仍是村犬的狂吠不止。


这些狗为何会狂吠?想来无非就是狗仗人势罢了。在这样一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傲骨铮铮,不肯同流的君子形象,而这与乞丐这一群体带给我们的普遍认知却又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可原本矛盾的两面,就这样的集于一人之身了。而这样一首出自乞丐,笔力雄劲,意境高远的诗,却也让无数读书人在读罢之后自愧不如、汗颜。一个乞丐尚有此等大志,况众人乎?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