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晚年的毛主席读到一首词的时候,不由得痛哭流涕。这首词就是南宋的龙川先生陈亮在1188年写的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多景楼,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大作。苏轼有《甘露寺弹筝》,刘过有《念奴娇·留别辛稼轩》,陆游有《水调歌头·多景楼》,而陈亮则留下了《念奴娇·登多景楼》。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莲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在这首借古论今的词作中,陈亮开头两句便已经直抒胸臆,登上高楼,看着四望心下百感交集,这样的愁绪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接下来,看着这雄奇险峻的山川形势,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慨叹人力不能及,可就这样的有利的地势条件,难道不应该争雄天下吗?
可现实就是六朝未能争雄天下,南宋亦是如此。说到底,又是为何呢?“六朝旧事,只成门户私计”而已,因为这一切都是为那些私家大族利益考量罢了!
词的下片中,承接上片,借用新亭对泣的故事,慨叹即便是王谢这样的世家人物,也不过是空有英雄泪洒,并无实际行动。这自然是在讽刺南宋,尤其是一些勋贵只有慷慨激昂之词,却无实际之行动。
至于原因,亦是因为“门户私计”,亦是因为私利。南无真正的爱国者又当如何呢?自然是克服“私计”,像祖逖那般中流击楫,长驱直入,不须反顾。
时人评价陈亮之词纵论时弊,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振奋人心;也有评论家指其艺术性不如好友、南宋巨擘辛弃疾,但就我个人认为,单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一句却可以比拟。
因为纵观华夏历史五千年,事实上历朝历代从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再到王朝没落,究其根源莫不是因为这一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当一个王朝一旦沦为少数达官显贵的利益工具,忘掉初心的故事也就屡见不鲜了,可理想主义的不为私计又何曾存在呢?
想必,这也是晚年的毛主席读到此句时,不由得痛哭流涕的原因所在吧。
陈亮介绍:
提起南宋大家,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等,对于龙川先生陈亮却是鲜少有人提及。但就其才能与作品而言,在人才济济的南宋大家中龙川先生陈亮却当有一席之地。
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他,喜欢纵论时政,甚至因此而三次被下狱,可他却不改其志;他更是与盛极一时的理学论道,创立了永康学派;其词更是豪放大气,直击人心。
1188年,他登临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时所作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更是堪称千古名句,道出了惶惶五千年历史的真谛。
绍兴十三年九月七日(1143年10月16日),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一个士人家庭。只不过此时的陈家,却已如孟子所说的一般——“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祖父时,陈家尚是家庭富裕、人丁兴旺的望族,但待到其父时却已经是困顿不已,彻底没落。
其母十四岁时生下陈亮,是以教诲之责多由其祖父、母亲承担。幸而史载陈亮少时聪慧,才华横溢,其教育成长自然也不在话下。
而生在南宋这样一个极其矛盾的朝代,显然有一个问题是有志之士躲避不了的——抗金、收复故土。陈亮自然也躲避不开,甚至还因为这个主张以及才华与辛弃疾引为至交好友;因为这个而屡遭打压、入狱。
史载:陈亮十八岁时便写成《酌古论》二十篇, 内有19位历史人物,也让婺州郡守引为上客、幕僚。不过,有趣的是陈亮是一个甚有主见的年轻人,本可以借由此平步青云的他对于郡守推荐以及当时奉行的《中庸》、《大学》却并不感兴趣,反倒是又撰写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以期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南宋积弱的原因,希冀能够夺回失地。
不得不说的是,这也是他平生不得志落拓的一大原因。但这又何尝不是他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呢?
就在24岁时,陈亮终于"首贡于乡,旋入太学"。然而,就在次年南宋与金人达成媾和,其中岁贡、称臣自不需多说;在习惯了安乐乡的南宋诸位君臣看来,这自然是可喜之事,可对于陈亮而言显然就是丧权辱国。
于是,这个太学生连上五疏进谏,《中兴五论》由此而来。对于陈亮这种破坏和平的行径,朝堂自然不理,陈亮则选择回乡教书讲学。
后来,陈亮曾两次参加科举,却均未能中第,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爱国之心。而在1178年,他又连续三次上书,期间对于秦桧以来苟安之策鞭辟入里,也感动了宋孝宗。
然而,就在宋孝宗想要诏令其上殿,拔擢用之时,宋孝宗宠臣曾觌却想事先拉拢他,以致于不愿为其所用的陈亮直接"逾垣而逃"。通俗讲就是爬墙而跑。
可这一奏陈一跑之间,却为自己惹了祸端。陈亮随即被人控告犯上,被打得体无完肤,依律这顶撞皇帝乃是死罪,幸而宋朝没有诛杀文人习俗以及宋孝宗还是念其忠贞将其赦免。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陈亮家仆又涉嫌杀人,陈亮被诬为指示者,他再次下狱。幸而丞相王淮、辛弃疾等人搭救才算幸免。
与好友辛弃疾一般无二,即便如此已经导致自己两次下狱,这个已经年届中年却落魄的文人对于恢复中原却仍旧是不改其志。
而在与朱熹进行了一场惊世骇俗的王霸义利之辨后(此辩论中,陈亮认为道义与功利并不矛盾,现在来看确实如此。),淳熙十五年(1188年)忍无可忍的终于亲自来到了京口,登上了多景楼的他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江,看着北固山上的美景,心下不由得思绪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