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030毛泽东笑着对父亲说:“过去是‘年三十’,今后是‘年初一’”
毛泽东笑着对父亲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毛泽东多次找父亲谈话,并希望他参加政协和政府的工作。中国人民新政治协商会议正在酝酿筹备时,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当着朱德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人的面,指了指父亲说:“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我想提请他在人民政府中担任职务,你们看怎么样?”还没等别人回答,父亲自己先摇头说:“过去这一阶段的政权是我们负责的,今已失败,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应该成为过去了。”毛泽东笑着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周伯伯也对父亲说:“你还是封建道德!”“你为什么只对某些人存幻想,而不为全中国人民着想?你为什么不为革命事业着想?”父亲谈起思想转变时,常念念不忘这两句话。
1949年9月,政协会议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著名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父亲在世时常讲,参加新中国工作的后半生,特别是建国初期这一段是他最惬意的时光。父亲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以后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国务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每次开会时,父亲都是发言的时候多,不发言的时候少。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印象中的父亲敢于直言。包括国号、国旗的选定,父亲都直抒己见。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讨论国家名号问题。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国名。在座的很多人表示赞同,唯有父亲表示不同意。父亲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了,就不用再写民主了。
还有选国旗方案时,全国征集国旗图案两千多幅,审阅小组通过党中央提出了三幅。讨论时,毛泽东手持两幅:一幅是红底,左上方一颗大五角星,中间三横杠。说明是:红底象征革命,五角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三横杠代表长江、黄河、珠江。手中的另一幅就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征询大家意见,多数人倾向三横杠的那幅。
父亲说:“把国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一是杠子向来不能代表河流,中间三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二是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上三根金箍棒干吗?因此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毛泽东觉得父亲所言有理,后来就定了五星红旗。
1945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前,父亲得知毛泽东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伯伯、彭真建议毛泽东讲话。后来他们告诉父亲,毛泽东仍不愿讲话。于是父亲就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代表的会议,您怎能不讲话?”过了两天,父亲见到了毛泽东,他突然说:“就是你一个人要我说话!”
父亲说:“我想所有全体代表都希望您说话。”这次交谈后,毛泽东还是不同意讲话。可是,在开幕式上,毛泽东却讲话了。会间休息时,毛泽东笑着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说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席,就拿起笔来想写,谁知越写越多,成了这一篇讲话了。”[1]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开过之后,父亲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的。后来,毛泽东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有一次,在会议休息室里,有人谈起视察的事,讲到这件事是由父亲建议才实行时,父亲说,建议视察的范围已经由主席扩大了。毛泽东用幽默的语调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几十年来,这成了一项传统制度,沿用至今。
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父亲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
10月1日,中央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对外发表公告。公告里面有几句话:“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暨委员56人。”原文已印好,等一会儿就要到天安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父亲站起来对毛泽东说:“这样措词不太妥吧?委员56人一语太简单了吧?这是正式公告,关系到国内外观感,何不把全体委员名字都写上去?”毛泽东积极响应:“这个意见好,这样可以表现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强大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