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人物首页 频道列表

毛泽东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2019-07-21 10:2910980

原题:毛泽东1950年首次明确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新中国的新事物。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这对新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访问最大收获便是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下方日期栏里落着:1950年2月14日。

这个日期在西方人眼里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甜蜜与情调的日子——情人节。

也许源于这个日子,新中国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后,毛泽东迅速回国。因为他知道签定这个条约之后,就对中国国家的安全稳定乃至世界和平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法律上的保障,对下一步国内经济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专列在浩瀚无际的西伯利亚平原上行驶着,毛泽东一边吸烟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null

此刻,毛泽东的心也在飞驰……

他一定不会忘记,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就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美好设想。

毛泽东将这个美好设想装进了心里,整整沉淀了五年,腹稿了五年也期盼了五年。如今他终于可以借助这个条约,大展宏图,实现理想!

然而,当中国人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却发现想要进行经济建设,要想描绘出美丽的画卷是如此之难啊。

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政治与外交的角力,军事上剑拔弩张,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冷战的阴云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忧虑笼罩了整个世界。冷战不仅孤立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切断中国产品和许多传统产品与世界市场的交流联系。

经济制裁,运输切断,孤立中国,冷眼旁观等一个接一个的国际压力,好似一场又一场的大雪压顶,不等积雪融化,雪上再次加霜——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中国的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数十万新组建的志愿军部队深入朝鲜内陆,与美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51年1月,正是抗美援朝如火如荼打得不可开交时。中央政府开始考虑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工作,为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null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

陈云当时是中财委的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亲自组织,精心策划,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并计划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

有了陈云挂帅,毛泽东放心许多。因为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经济崩溃的烂摊子,主持中央财经委的陈云连出良策,只用半年多时间就使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解决了旧中国多少年都无法解决的金融物价问题,一时被人称为“经济奇人”。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试编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

但由于经验不足,资料不全,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尚未完全定下来,因此《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试验品,而不是正式的计划。

草案一印出来,马上给毛泽东审阅。陈云还就草案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陈云在作这一表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更为详细的“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当陈云率部进入更加详细的“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又一次面临着巨大的难题,那就是专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

的确如此,经济领域对于拿枪打仗的开国将领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什么是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经济又是什么?甚至一些干部将经济工作看成是会计打打算盘,商人搞搞货物的工作,很多干部对去搞经济往往是嗤之以鼻,低看一眼的。

即使进入了经济管理领域,大多是抖落硝烟战火,跳下战马,收起战刀的军队干部,虽然转换了岗位,告别了军旅生涯。但因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济专业知识缺乏,让他们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如同拿枪的大手拿起了绣花针,有劲使不上,根本无法胜任专业技术领域的管理工作。

这里引用一份资料,就能说明问题:建国初期,新中国从国民党当局那里接收下来的各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只有2万余人,而且其中许多人尚未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在当时的鞍钢,70名工程师中竟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在遣返了政治立场不明的日本技术人员后,作为全国钢铁产业中心的东北,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总人数的0.24%。在各工业领域中,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而各单位的设计人员均不超过500人。

如此单薄的力量怎能满足新中国全面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的要求?这将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null

虽然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然而对于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宏伟巨篇,这些专家依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

当这一严峻问题摆在中央高层会议桌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沉思了,他们心里清楚,要想依靠自己的技术专业人才独立自主编制出一项覆盖960万平方公里,涉及5万万人口,包括工农商学兵360行,各行各业,既要协调发展又要相互平衡,既要计划得当又要调动积极因素,这样一个面面俱到指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计划指标来,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手里有了绣花针,没有图样,也是无法绣出最美最新的图画来啊。

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领导人只能将目光投向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只能学苏联,而且要虚心地学。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苏联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曾经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依靠高度集中,巨细有序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新生国家的注目与向往。

中国领导人更加感到迫切需要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进行这一复杂的工作。

null

1952年 8月,中央决定组成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另有30多名专家随行的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带着试编出来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25本小册子,征询苏联政府的意见,并且商谈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

既然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而来了,周总理也就不客气了,向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开了一个大口:要求增派专家800名到中国。斯大林当时就面露难色,数量之多让他感到为难,但是斯大林那时还是诚心诚意要帮助中国,他没有拒绝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千方百计抽调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到中国。除此之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后来有人统计,从新中国建立的1950至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的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重达600吨!

周恩来在与斯大林的会晤中,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看后以他的经验告诉周恩来,“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打得太满,要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困难。

斯大林这些中肯的意见让中国人心悦诚服,很快得到了采纳。

然而,还有一些苏联领导人看了中方的计划后,毫不客气地表示,你们手里的那个计划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甚至作为指令也不够!

什么?一年多的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几易其稿搞出来的计划连一个指令都不够?苏联老大哥的口气也太夸张了吧,不给中国人面子的评价,让代表团成员们十分扫兴。

然而,经济计划是理性的产物,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必然要遵循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容不得半点偏离与感性。

这里还要谈到一个小插曲,由此可见中方人员对编制计划工作的性急与生疏。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炽热报国的心,恨不得祖国一夜就富强起来。提出在第一个五年内要修一万公里铁路,而那时全国铁路一共也就是三万公里,是从清朝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期修了几十年才修起来的,而在一五计划里就要修一万公里。苏联人一听,瞪着幽蓝的眼珠子,望着中国代表,将头摇的像拨浪鼓,说你们根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中国人多,人心齐泰山移!苏联专家马上发连珠炮似的发问:你们说要修一万公里,铁路器材谁给?你们需要多少机车,多少车皮,你这些机车、车皮谁维修?电动机车少,主要是用蒸汽机车,每个车站都要有上水设备,风、水、煤、电、气,这一套东西,怎么解决?

这一串连珠炮砸来,把大家打懵了,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这么繁琐复杂啊?谁也答不上来了。最后大家重新商量,把计划砍一半,改为修五千公里,苏联方面这才觉得差不多了。

null

周恩来、陈云等人在苏联与苏方商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直接会谈。大局方针定下之后,周恩来陈云等人率先回国,留下副团长李富春率团再具体商谈援助项目。没有想到,这个专门为一五计划而去苏联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竟在在莫斯科呆了整整10个月,直到1953年6月才完成所有的任务返回。

会谈期间还遇到两个事件,一个是苏联召开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再一个就是斯大林突然驾鹤仙去,导致会谈中断很长时间。斯大林丧事料理完之后,谈判才重新进行,所幸,斯大林与周恩来事先定下来的大政方针没有受到新领导人更换的影响,会谈进展比较顺利。只是可惜,斯大林没有看见他伸出的巨大援手会给新中国建设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

毛泽东在悼念斯大林的文章这样写道: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有经验的和最有理论修养的党;这个党在过去和现在是我们的模范,在将来也是我们的模范。”

可见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确是诚心实意,感人至深的。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