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由政协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主管、政协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主办、《浦东政协》编辑部出版的第177期《浦东政协》正式发布,其中以采访商会会长郭伟民为主要内容所撰写的文章——《当好文化遗产保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封面故事刊登。
人物介绍
郭伟民,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获同济大学、国家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现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浦东新区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湖南商会执行会长、上海市岳阳商会会长、湖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曾获“上海文化企业十大创新人物”、“上海十大杰出青商”、全球“创新湘商”、“湖南省外出创业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湖南异地商会“爱心公益奖”与“创新湘商”等荣誉称号。
石雕御道、金水桥、和玺彩绘,金黄色的屋脊衬着墨绿色的琉璃瓦,显得典雅而庄重,建于1933年、有“小故宫”别称的文物建筑——上海体育学院内的绿瓦大楼经过精心修缮,重现当年光彩。这背后离不开承接修缮保护项目的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努力,承载了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建为历保公司董事长郭伟民持之以恒的文化遗产保护情怀。
“在上海,我们参与了外滩建筑群中的海关大楼、汇中饭店大楼、扬子大楼等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在广东,我们负责开平碉楼、永庆坊、南头古城、荣封第等保护项目……一路走来,最深切的感受是重任在肩。”回望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历程,郭伟民如数家珍。预防性保护、活化利用、数字化传承,探寻行业发展的趋势找到最优路径,郭伟民目光如炬、坚定如初。
使命担当,扛起历史建筑保护责任
2009年,郭伟民自主创业,将事业从房地产转向遗产保护。当年,郭伟民正在同济大学攻读EMBA学位,经过和导师施建刚教授的数次深谈,郭伟民意识到尽管当时房地产行业正处“风口”之中,但仍存在很大风险,他产生了企业转型势在必行的想法。
不久后,郭伟民根据导师的建议前往德国游学。这次探访让他找到了转型的方向。当郭伟民站在柏林街头,被那座“断头教堂”废墟深深震撼,这座残破的建筑见证了文明的沧桑,美得令人心颤,莱比锡小镇保存完好的建筑遗迹令郭伟民为之折服。留存古迹是传承历史、福泽后代的大事。郭伟民为这份情怀所激荡,也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
回国后,郭伟民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他发现国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基础很薄弱,在老建筑保护方面还缺乏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在文物建筑保护的行业基础、匠人培养、技术发展,还是在设备研发上,中国与欧洲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年,郭伟民创办的建为建筑修缮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江湾体育场的看台修复工程,这项“无损可逆、修旧如旧”的工程过程让他记忆犹新。修复看台涂层材料的颜色拿捏,厚度把控,一分一毫都关系到最终的效果以及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他和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的专家们泡在实验室里做了数百次实验,终于研究出了“基于破损硬基层上的无损可逆修复技术”专利。正是这次经历,让郭伟民坚定地迈向建筑遗产保护的脚步。
此后,公司更名为“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围绕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从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修缮、预防性保护、展陈展览等方面发力,致力于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者和活化利用者。
“全国大约有76.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但许多文物建筑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古村落、历史建筑等更是鲜有人关注。我们进入这一领域,不只是在修复破旧的建筑结构,更是在复苏和延续千年文明的精髓。每当看到一座座建筑遗产焕发新生,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当代流淌,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力。”回顾这次选择,郭伟民感到不仅选对了赛道,更赋予了自己责任和使命,“这是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的最好方式。”
郭伟民委员(左四)参加浦东新区政协与湘潭市政协工作交流会
守正创新,科技赋能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文明发展的基因和血脉。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何谈文化自信?!”15年来,郭伟民带领建为历保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篇大文章,以面向未来的眼光不断探索有益于这项事业的可能性。
郭伟民推动建为历保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打造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具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展会“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拓展了业内同仁的视野,也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影响力。
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建为历保业务范围已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和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与利用,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布局业务,成为行业中规模最大、资质最全创新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所承接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获得包括文物保护界最高荣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等荣誉。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要守正,还需要创新,要'活’在当下。”秉承“科技赋能、创新引领”理念,郭伟民依托科技手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公司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课题研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截至 2024年7月,建为历保已获专利及相关知识产权276项。2013年,在郭伟民的推动下,公司与湖南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与上海建桥学院合作成立“建为班”,并和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不仅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还培养了大量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领域的专门人才。
从事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同时,郭伟民在2013年首度将“预防性保护”理念予以实践,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文物预防性保护平台“文物云”(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可视可联,让文物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预防性保护当中。
建为历保实施的“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成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实践。在该项目中,郭伟民率领团队引入和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测绘、高清摄影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全面、实时的文化遗产监测与预警系统。这不仅是国内首次将物侯景观纳入遗产监测系统,也将智慧旅游与遗产保护相结合,为遗产保护和景区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了世界遗产的动态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也为建为历保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境界。
面向未来,郭伟民积极推动建为历保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数据的保存者、供应方。他带领团队与甘肃省博物馆合作共建数字化展厅,就是这一全新模式探索的一次实践——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资源进行多平台的展示利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探索打造博物馆元宇宙社区,通过“人一物一馆”互联互通互动,冲破观众与文物之间的阻隔,实现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数字化可以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实现'永生’,还可以将文化遗产跟大众以多种形式连接,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未来已来,郭伟民决定将公司打造成一个集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修缮、设备材料研发、文物保护数字化和信息化、预防性保护、展览展示、文物保险、文旅运营等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业务板块,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为民族留存文化记忆,
学无止境。为更好地让文物保护传承贴合时代发展,郭伟民现在正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以冀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可持续发展。
新区政协中共界别一组、提案委赴建为历保“观澜”阅读空间开展主题学习活动,郭伟民委员(右一)向与会者介绍有关情况
积极履职,发挥专业特长建言献策
“倾情为民履职,坚持做人民群众利益自觉维护者。不辱时代使命,坚持做争先创优实干模范践行者。”成为浦东新区政协委员,郭伟民深感光荣,更感到责任之重,他立下决心,一定要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为新区发展献策出力。
出席新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前,刚成为政协委员的郭伟民专门开展调研,围绕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并结合自己多年思考心得,撰写并提交“关于推进浦东新区文化、文物、旅游产业数智化发展的建议”提案,提出建设浦东新区文旅数智化综合平台,汇聚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产业资源与市场资源,实现文旅一图统览、一网统管,实现文旅产业的数智化、精细化管理等建议。他还结合建为历保开展的多项探索经验,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2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利用现代科技与金融手段相结合,打造浦东'上海文化产业新高地’的建议”提案,建议强化浦东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浦东“建筑可阅读”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行浦东“文物+保险”保护利用创新模式,构建浦东“文博元宇宙”平台创新试点,构建浦东新区文旅体数智化综合平台,实现文旅体产业的数智化和精细化管理。
今年上半年,郭伟民带领建为历保专门打造了“观澜”阅读空间,通过展示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近代现代重要史迹的保护案例与模式,提供了一个深人了解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窗口,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郭伟民积极参与浦东政协“观澜书香委员评书荐书”活动,向委员和公众推荐《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学术论丛(第1辑)》,提升大家对文物保护的认知,为公众了解文物保护打开了一扇窗。
作为湖南岳阳人,郭伟民利用与湖南方面的联系,积极促进浦东新区和岳阳市两地政协之间的合作,助力两地在文化方面的协同发展。
“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社会前进的使命,我当不懈奋进。”展望未来,郭伟民表示,将继续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深耕、在政协平台发声,通过科技创新和金融赋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郭伟民委员出席浦东新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