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人物首页 频道列表

修复之刀---访上海建为集团董事长郭伟民

2017-06-04 17:59284300
修复之刀

访建为集团董事长郭伟民

(文/记者:行路南)

人物简介:郭伟民,湖南岳阳人、70后青年、上海建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青年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湖南商会轮值会长、上海岳阳商会会长。

IMG_20161104_150202

巍巍长城,断断续续,蜿蜒万里,穿越2000余年,建造、破损、修缮、倒塌、重建,见证了古老国度数不尽的刀光剑影、乱石穿空,群族流变。970年前宋代文人范仲淹应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登临岳阳楼,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言。忧国忧民之情怀,脍炙人口。它们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顽强而曲折的生命之力。而38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城镇化逼迫良田退让,高楼拔起。大坝、水电站、度假村,高速,淹山穿岭,一切可谓日新月异。隆隆的推土机显出了史无前例的威力。同时,中国古建筑在加速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开怀大笑者有之,默默叹息者有之。但是也有人扛起保护文物的修复之刀,开始行动。

201611月4日,苍白的阳光散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浦东。在秀浦路3188弄10号建为集团的办公楼,记者与郭伟民的交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因为不是一次正式的采访,谈话是聊天式的。但郭伟民,一开始就讲到了他一心经营的事业。

10月29-30日,湖南异地商会联合会会员代表(理事)大会在郑州最高的楼——绿地万豪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湖南籍企业家共五六百位出席了大会,此次大会是近几年影响最大的一次,湖南卫视对此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作为上海市湖南商会轮值会长,我有幸能够在大会的湘商发展论坛上做主旨发言。发言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创新”展开,内容是关于我们建为企业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从业多年的深刻体会,此次分享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

大多数湖南人所从事的建筑、建材、餐饮等传统行业,今年的日子都很难过。因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在调整,各种转型、转弯、刹车,经济政策令让大家有些迷失,有的行业在不断萎缩,因此,创新也就得到不断的重视。我用一句话做了总结: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但是宁愿找死也不能等死。建为企业作为湖南人在历史建筑保护行业内最知名的龙头品牌,同样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2008年在同济读书做房地产研究时,我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的行业动态。我的老师施建刚,他是上海房地产界的著名学者,主编了每年的上海房地产白皮书。通过对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和对比,我发现当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施建刚老师很支持我的想法,他就建议我到欧洲去了解各国情况,所以我在德国、意大利呆了一段时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建筑领域市场行情。后来我就有了一个感悟:国外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认识与投入上比国内好多了。

在德国,国家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对新建筑的资金投入比中国高很多。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对老建筑的保护尚未有成熟的行业标准,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且多方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历史建筑保护的行业基础、匠人、技术、设备和国外都有全方位的差距。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们决定企业转型,从原先的建筑装饰行业转向做文物保护。

经过6年的努力,我们目前已在行业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致力于做行业的创新者。2015年年,我们进入新三板挂牌,开始对接资本市场,2016年,我们对公司的核心员工进行了股权激励,开始给股东分成。未来目标是在3~5年内,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内的第一股,也让更多普通公众认识到建筑保护这一小而美的行业。”

IMG_20161104_162525

谈及招纳人才的能力及公司人才的储备,他也非常有信心:

“我们现在聘任了一位总裁,他曾是政府某部门最年轻的副司长,对公司治理、战略发展有深入的见解。目前管理团队年轻富有活力,除去三个合伙人和总裁是70外后,其他管理层中80后占大多数,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基本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着极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准。这些年轻人能沉下心,认认真真的做事,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组建了建为历保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目前有三十余人,都是全国各地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中有两位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同时,我们还与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历保领域专业实践人才,如与上海建桥学院合作成立“建为班”,与湖南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我们出技术、出人员,上专业课,为学生传授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学生是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未来我们将提倡准备2+2课程,2年在学校、2年在企业,尽快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这样会有不断的实用性人才为行业所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建为企业在职业教育里有所建树,取得突破。同样在行业内,也开拓了新的商业创新模式:

“目前,政府对一些文物建筑多采用抢救性的修缮,而我们已开始了防预性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把物联网技术引进来建筑保护领域,就像对待老年人一样,为其做定期体检、保养并提供电子病历。我们对物联网的应用,在建筑遗产领域目前走在行业前沿,公司与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拿到了一个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

公司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行业交流。我们计划连续承办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首届展会已于去年8月上海成功举办,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第二届展会计划于明年8月同样在上海举办,和我们合作的是闻名世界的博览会公司——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有限公司。通过国际合作办展,将国外先进的保护材料、技术、工艺与设备引进到中国,从而提升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整体水平。”

当记者提到是否有典型的修复案例时,郭伟民建议记者临走前参观一下建为四、五百平米的陈列馆。

“在我们的陈列馆,你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修复的建筑案例。比如上海的新场古镇老宅、沙逊别墅,湖南的慈氏塔、三战三捷摩崖石刻,河北的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云南的建水古城,是我们在保护。故宫乾隆花园的倦勤斋、符望阁、碧螺亭,上海的龙华塔、护珠塔,云南的大理三塔,江苏的大报恩寺、四川的奎光塔,都是我们在做物联网监测。”

IMG_20161104_140641

由于他职业的惯性,在列举建为集团参与案例的同时,他没忘记向记者传播建筑的知识和对文物建筑的热爱。

“建筑就是文化的沉淀。我们保护文物,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不同于建筑企业,公司拥有的多项经营资质是由国家文物局批复,而非建设部,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之一,我们有责任保护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文物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移动文物,另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共有4个级别,分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市保单位以及登保单位,我国共有文保单位76.67万处。

文物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倒塌就没有了。让古建筑延年益寿,让它有再生的价值,并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文物保护。你看柏林的断头教堂,老的并没有修复,是战争的创伤,告诫人们远离战争、维护和平,新的是发展。

文物传承着历史信息、历史价值。不是说西安有个大雁塔,岳阳也新建一座大雁塔,就是文化传承;相反而言,它不是文物,而是仿制品。我们对文物:一是要有敬畏之心,即修旧如旧;二是要热爱文物,即保护文物要有一定的公益性。一旦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热爱这个东西,就可产生一种传承的情结。我们热爱这个行业,但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一个标杆性的企业。因此我们对这个行业责无旁贷,希望打造成一个品牌性的企业、一个行业的推广者、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精美的文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历史的车轮中,不断遭受破坏,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会感到非常痛心。我们经历的越多,越喜欢这个行业。尤其是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最高的楼、最长的桥、最深的坑,中国都能建,能够和发达国家相媲美,我们国家的劳务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但在历史建筑保护这一块,差距还很大。我们与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承接了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中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比较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更是深刻认识到这一差距。”

记者转变了话题,问他:“很多国人去欧洲旅游,看了欧洲的城市,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认为像希腊、意大利、法国等都很破旧,甚至很落后。你有何评价?”。

郭伟民讲了自己的感受:“到了欧洲,无论西欧还是东欧,你会发现他们有不同年代的建筑。如果你对历史有了解,第一感觉就是有文化,他们有自己文化的根。而中国近年城市发展很快,很多大城市硬件甚至比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好,建筑新、道路平、马路宽、交通也便捷。你到长沙、武汉一些城市看看,就某些局部而言,就像同一个城市一样,都是高楼大厦,都是那些密密麻麻,都是千篇一律。

文化需要有根脉。欧洲的根脉保护的很好,你到了那里,就知道到了哪个国家。意大利,它是生产奢侈品、跑车的国家,很多都是用手工。它只有中国领土的三十二分之一,但世界文化遗产有51处。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也只有50处。这说明什么,他们对文物保护很重视。你到了它的城市,就感觉人和自然很协调,你就会深深喜欢上那个城市,这个区别是非常的明显。我们过去只建新,不管旧,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城市也很繁华,也有高楼大厦,但他们的老建筑依然保护得很好。

我们到国外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吸收国外好的东西,尽量缩短差距。不过,国内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赶超,譬如在物联网这一块。目前国外运用物联网技术从事譬如安防消防监测、环境监测、本体监测等,知名的公司暂时还没有,我们希望能够超越。”

临走时,记者说:“上海的湖南人曾经在近现代上海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足迹。比如市东中学、《向导》杂志社、湖南会馆等等,有的破损、有的易名、有的消失,你是一个湖南人又从事文物保护,有没有想过对上海湖南人的历史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他的回答有些犹豫,认为目前湖南的企业在上海力量很小,还需要在上海的湖南人一起努力。

IMG_20161104_163910

建为集团共有2000多员工,建为历保公司现有40多位股东。郭伟民从09年公司筹办之初就鼓励员工们一起打篮球,他自己每场都坚持3-4个小时。他说篮球是建立与同事友谊的最好的运动,打篮球就是讲究一种恒心。尽管40多岁了,却仍旧跑全场,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令膝盖很痛。因为他的带领,每年湖南人联谊会组织的篮球赛,岳阳商会都拿冠军。他认为打篮球对员工是一种励志,他用运动的精神激励员工,凝聚人心,获得工作之外的愉悦。当然他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年公司资金困难,他还给员工打过欠条,欠二三个月的工资。有的员工就离开了,信任他和公司潜力的就留了下来。最后他周转到了资金,先发了员工工资。他说人与人之间有三类关系: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属第三种。离开的员工,他能够理解,毕竟年轻人在上海开销很大,留下的员工也更有信心去共同创造一番事业。他说自己目前在公益上没有做很大的事情,但是慈善的心态一直有。像岳阳商会建立三周年,捐几十万元,老家精准扶贫活动,捐助100万,由于企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资金不是很充裕。如果企业能上市,成为全国性的公司,能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应是最大的善事。到时他希望能建立一个文物保护基金。

从与郭伟民的谈话中,记者可以觉察到他扛起中国文物保护修复之刀的勇气和魄力,有荣幸,更有不易。荣幸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建起了规模不小的公司,在民间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已在文物保护行业获得了声誉,正向自己的中国梦挺进。然而,中国文物的欠帐本实在太厚,没有各级政府的思路转变和鼎力支持,他的中国梦可能比较艰难。环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奔腾的尘霾,历史的长轴,趋之者寥寥。像郭伟民这样的民间力量,显得更为不易。


建筑就像一棵树,也像一个人。没有不枯的树,也没有不老去的人。但一个人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丰富的知识,成就自己的事业,体现人生的价值。建筑也是如此。如何能让一个建筑承载应有文化,延年益寿,把民族的精神传扬?预防和保护文物,就必不可少。而当下中国的现实是“拆迁”的巅峰时刻,房地产肥厚的暴利,已使太多的国人对破旧的文物建筑,嫌弃、不屑一顾。就像移居到大城市的年轻人,对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长居于风雨飘摇的脏乱农舍一样嫌弃。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多给下一代——孩子一份红包和关爱,胜于对自己看来无望的父母。这样的思维定势,在中国人大脑里根蒂固。万里长城、岳阳楼的历史,总是在推到重建里,连根拔起,反反复复,无不体现着这种文化的孽根性。这正说明了国人为何总在父母生前很少顾及,父母离世后,大办丧事,立起高高的墓碑的缘由。今天很多商人、地方政府造了不计其数的仿古建筑和很多假古董,其气势,让世界震惊,皆逃不了文化孽根的缠绕。尤其因某些政治因素和当政者的癖好,把本无什么意义的建筑,做一番装饰,挂上一个牌子,招揽游客,甚至来教育青少年,那毒害之深重的,可想而知。最可怕的是,引诱金融市场的资金,造出一个个上海的新天地。用虚假的建筑,贴上怀旧的砖块,让无数的年轻人,纸迷金醉,那是对民族文化多大的讽刺!我们是否需要柏林“威廉纪念教堂残垣”的勇气?修复之刀,一方面是对老者、病人般的建筑进行修缮手术。更重要的是对国人自己、主管部门,切除那脑中的孽根。但愿中国每一个国人能听、反思、觉醒,而不是仅仅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横幅悬挂在墙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