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太极拳师:吴立志和李文斌
吴立志和李文斌两个不在一个单位,一个是上海太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是上海宝冶公司的退休人员。年龄也相差很大,却都是太极拳的爱好者。他们在一起互相切磋练和交流太极拳的体会。
吴立志是衡阳人,来上海后一次体检发现身体有些问题,于是开始练太极拳。经过几年时间的锻炼,不但身体的毛病没有了,还越来越强壮。太极拳也越练越好,成了太极拳高手,多次参加比赛,包括全国性的太极拳比赛,多次获得名次和奖励。
李文斌是长沙人,年过八旬。来上海参加宝钢建设,直到退休。退休后身体也出过毛病,动过大手术。于是开始练习太极拳。他边练习边学习理论,在太极拳老师的指点下,达到了精通程度。不断身体越来越好,红光满面、步态轻盈。还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性的《太极拳》刊物上发表,获得一致好评。下面是他最近写的一篇论文:《太极拳之“门”在哪里》。
太极拳之“门”在哪里
文\李文斌
太极拳宗师们说:太极拳习练者“十年不出门”。笔者认为,这扇门,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家中之门,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太极拳习练者当拳架已经熟练掌握后,就会思考一个问题:太极拳的门在哪里和怎样才能进入太极拳之门?
武术功法有内家和外家拳之分,其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太极大师汪永泉有明确的表述:“武术外家,内家功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外家拳功法是以‘有’为准则,是‘有中求有’练的是后天的功夫。而内家拳功法是以‘无’为准则。‘有中求有’到‘无中生有’,修的是先天功夫。外家拳的根基是‘有’,内家拳的根基是‘无’”。无,是内家拳习练者必走之门、必须树立的理念和遵循的规律,是练内家拳的出发点和归宿。外家拳有的是“力”,内家拳有的是“无”。内家拳这个有不同于外家的有,它是习练者内在滋生出来的有,是你的精、气、神。如果用外家拳的有中求有,练力和招就是苦练一辈子也无缘进内家拳的“无”字之门,更谈不上“十年不出门”了。怎样才能进入魅力无穷、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之门呢?首先要明理,理在哪里?理在书中求。买几本关于太极内功心法和内功的形成方面的书看看;二是请教明白太极拳理念和规律的老师给点拨。大师云“苦练三年,不如真传一句”;三是拳者的的悟性;四是熟练、准确地掌握太极拳架的运作。逐步进入“从有形到无形”“从外到里”“从主动到被动”的练拳阶段。
要入太极之门,首先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方式,不能用常人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来练内家拳,要变正向思维为反向思维。“舍己从人”就是反向思维,这个理念要贯彻到整套练拳中去。内家拳不是练“力”和“招”,而是减力拆招。练拳时要四梢皆空,以空对空,以空从人,以空化力。习拳时用反向思维,向前意在后,向后意在前,向左意在右,向右意在左,向上意在下,向下意在上,转身时意在中,用意不用力,意到才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气走形。意未到就动就是主动、妄动,意滞后于行。一般来说,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意念放在脚下,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意念放在肢体内,如用意念开合命门,只百分之十的意念放在手上。长久习练,不愁进不了太极拳之门。
要静心。这是太极拳习练者习拳的前提条件。如果心静不下来,行拳有思想杂念,难以达到净身,也听不到内气的流动。要在静中听动,在静中懂劲,在静中用意导气。心静不下来习拳时就达不到修心养息的效果,在与对方接手时难以听到对方的来劲。只有在静心中才能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內三合的境界。静心练太极拳源于道家,都是在静中入道。太极拳习练者只有在静中才能入太极拳之门。
要用减法习练太极拳。在习太极拳时,要不断地用减法减去手上的力和身上的拙力,习拳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力的过程,减力的过程也是内功上身的过程。所以说练拳不是要得到什么东西,而是要减去一些东西。太极大师们讲“一羽不能加”,只能减,减到“空”“无”才是练到“没有便是有”的上乘阶段。用减法练拳是入太极拳之门的奇妙之法。
“松柔”是太极拳之灵魂。“松”首先是思想要放松。全身都松下来,让自己身子完全处在自然状态中,把九大关节松开,使内气在九大关节中自由流通。九大关节松不开,习拳时就难以达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之目的,就难以达到“从外往里练”之目的。习一辈子拳要松一辈子,因为生活要做事,要干活就会紧,所以习拳时又要不断地放松。如何松九大关节?祝大彤在太极内功阐秘中,有较明确的指教。只有肢体松下来,肢体动作才能柔的起来。肢体僵硬了,以意导气时就难以驱动肢体动作的变化。整套习拳动作都要在“松柔”中运行,功夫在拳中,只有长期在松柔中练拳,内功才会上身,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变主动打拳为被动打拳。太极拳习练者经长期练拳,套路动作比较准确、熟练、轻灵后,就要开始从主动打拳进入被动打拳阶段。进入被动习拳阶段,必须要克服盘全架阶段习惯性的主动、妄动、以上带下、以手带身的毛病,克服在“力”和“招”上转圈子的毛病。被动打拳时,关键是要把气沉到脚下,不能滞在丹田。如气沉不到脚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树,就无法让气在意的指挥下在全身流动起来。“心是帅、意是旗”,肢体动作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内气驱使下实现的,意不到就动,就会主动、妄动。被动打拳阶段不能有丝毫动意,要先意后动,差之厘毫远之千里。许多人过不了这一关,原来盘拳时肢体动作打得很好的人,进入被动打拳阶段,忽然感到自己不会打拳了,笔者也有同感,许多人就退了回去。所以要入太极拳之门,靠的是习练者的信念和缘分。
“一阴一阳守中央”。太极拳是在阴阳变化中行拳的,离开了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了。太极拳名家祝大彤说:练好太极拳,先要练好太极脚。脚下阴阳变,上下一条线,头上虚灵顶,两手松空转。肢体动作大都在脚下阴阳变化中转换,练拳时脚平放在地上,不能踩地,“落地不沾灰”,轻灵习拳如同在湖上薄冰上习拳。脚下分阴阳,当把气沉到实脚时,虚脚就会飘起来。虚脚飘不起来,说明气未沉下去,虚实不清晰,如果主动提虚脚就会断气,因为这时气沉在实脚下,用意念主动提虚脚,气就会随意念到虚脚或到身上某力点上,就会气断意乱了。脚的起落也要有阴阳,起脚时由面到点,落脚时由点到面。打拳时肢体动作随意念和阴阳变而变,但中线是不变的,一定要守住,做到不弯不扭不偏离。用太极的阴阳变化打拳,就不难进入太极拳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