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儿子战死沙场,父亲杨荣显临终无人料理后事,主席为其送终
上世纪30年代,在江西瑞金,一位老农民带着他的两个孩子主动前来参加红军。
那时,红军正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尽管在井冈山有些许立足之地,但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军元气大伤。
在最艰难的时刻,原本几万人的队伍急剧减少到几千人。正因如此,整个红军陷入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许多人感到迷茫,不知
何去何从。
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老农民却带着两个儿子主动找到了军队,高声表示要加入红军。这让众人都感到惊讶不已。毕竟,当时
的红军艰苦度日,食不果腹,穿着单薄,贸然送孩子参军简直就是在送他们去受苦。
人们都不禁围上前来,七嘴八舌地问道:“老爷子,您难道不知道当兵是多么危险的事吗?可能会丧命,您难道不害怕吗?”
老爷子却一脸坚定地点了点头:“我知道。要不是我年纪大了,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我也会义无反顾地上战场!”
这番话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士兵们不解,为何这位老爷子如此执着,非要让他的孩子参军呢?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所有人才明白了背后的故事。这位老爷子名叫杨荣显,原是瑞金的一名贫苦农民。自小他就饱受贫困之
苦,父母都是地主的佃农。到了他这一代,他沿袭了父母的身份,成为了地主家的长工和佃农。
长工虽好,佃农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时逢丰收,他们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到了不景气的时候,不仅要受地主的责罚,还要
缴纳固定的粮食给地主,使得全家人艰难度日。这种贫苦的生活让杨荣显感到绝
更艰难的是,他娶了妻子之后,生下了八个儿子。在那个年代,要养活这么多口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让孩子们有饭吃,杨荣显整日辛勤劳作于地主家,不惜卑躬屈膝,却常常遭受地主的白眼。
一切在1927年改变了。红军来到了井冈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迫使地主归还佃农的卖身契,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
在红军的帮助下,杨荣显获得了土地,解脱了佃农的身份,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
跟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了解到红军所面临的艰辛。尤其在那段时间里,红军为了躲避围剿,遭受了无尽的磨难。
杨荣显虽然是普通人,但他心怀感恩,看到救命恩人如此受苦,他决定行动起来。
于是,他召集了两个儿子,郑重其事地说道:“红军救了我们,我们不能只接受恩惠而不报答。好汉须当入伍,你们的家事
我来照料,明天我们就去报名参军。”两个儿子听后心领神会,立刻跟随父亲前往招兵处。
尽管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命运却是无法预料的。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两个孩子不幸殉职。
当悲伤的消息传到杨荣显的耳中时,他无比悲痛,但他咬紧牙关,决心不让眼泪流出一滴。
失去了两个儿子,杨荣显还有六个孩子陪伴在身边。他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晚年有人照料,但这并没有让他对战争感到畏惧。
相反,不久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只留下七子和八子。
灾难再次降临。不久之后,部队传来消息,四个儿子全部牺牲!
六个孩子全都没了,这种痛苦,任何父亲都难以承受。这位坚强的父亲却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再次将两个幼子送去战场。
有人劝他不要再这样了,留下两个孩子来照顾他晚年。但杨荣显拒绝了,他坚定地说:“没有红军,我们一家早就灭亡了!
”
杨荣显送八子上战场的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对他的敬佩与遭遇感到惋惜。
意外再次发生。两个幼子在反围剿中英勇牺牲,使得杨荣显的八个孩子全都成为了烈士。
望着年幼的孙儿和年轻的儿媳,杨荣显心情复杂。尽管深知愧对子孙,但若能重新选择,他仍会义无反顾。
1934年,杨荣显在悲痛和对儿子的思念中结束了生命。在临终之际,他感慨自己有八个孩子,却无一人能够送他最后一程。
当毛主席得知了杨荣显的事迹后,立即赶到老人家的家中,紧握着他的手,关切地说道:“老人家,你的儿子们虽然牺牲了,
但我会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你送终!”老人此时已无力再望一眼毛主席。
杨家女儿昔日送夫出征,而今,杨家老人却送八子上战场。一个父亲,在国家大义面前,与儿子们一同做出了如此舍生忘死
的举动。无论何时,这样的事迹都是值得人们赞美的。
建国后,为了纪念杨家的这份精神,人们在老人的墓旁挖了一个空坟。每当有游客来到这里时,当地人都会自发地讲述这个
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