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湖湘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毛主席的故事03:毛主席与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赠毛主席一幅老牛画......

2023-06-04 19:128200

原标题:齐白石赠毛主席一幅老牛画,饮酒后又欲抢回,主席:上面有我名字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

为商讨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在我党的号召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进步人士齐聚北平。

作为艺术界的泰山北斗,当时85岁高龄的齐白石也在受邀名单中,且由毛主席亲自写信邀请。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的英雄,毛主席是无数中国人的偶像,齐白石对他已是仰慕已久。

毛主席

更难能可贵的是,比起只会玩弄权术、屡战屡败的蒋介石,毛主席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诗人。

在几千年来都以“文人为尊”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齐白石对主席还有一种惺惺相惜的认同感。

因此,收到主席的来信后,齐白石受宠若惊。

为表达敬意,齐白石用名贵的寿山石为主席,镌刻了“润之”朱文印和“毛泽东”白文印各一方,随信寄予主席。

齐白石的印(不是送给主席那一对)

主席收到两方印章后爱不释手,在感叹白石先生手艺巧夺天工之际,主席忽然注意到,用来包裹印章的纸上似有些许墨渍。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席将纸张撑开,这才发现居然是一幅画。

观其朴实自然的风格,主席轻易便能判断这是齐白石的手笔,只是不知为何要用这幅画来包裹印章?

主席让秘书把画裱起来好好收藏,由于不解其中深意,主席想着下次两人见面再当面询问。

几个月后,为表达对齐白石赠印的谢意,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款待齐白石,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郭沫若

三人都是当世闻名的艺术大师,共同点驱使下席间谈笑声不绝于耳。

酒过三巡后,主席向齐白石致谢道:

“感谢先生赠印与画。”

齐白石闻之疑惑道:

“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过画?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主席随即让秘书把画取来。

只见画上有一颗生机盎然的李子树,五只小鸟参差不齐地挂在树枝上,似栖息似玩耍,树下一头老牛仰头望着鸟儿叶间若隐若现,怔怔出神。

齐白石恍然大悟,这是自己练笔后随手丢弃的半成品,没想到在主席这成了掌上珍宝。

齐白石一想觉得大为不妥,忙道:

“主席,是我一时疏忽让这幅废作流出,您把画还给我,回头我给您再画一幅。”

主席摆了摆手道:

“无妨,无伤大雅,我挺喜欢这幅画的。”

毛主席与齐白石

齐白石见状赶紧起身,径直朝画大步迈去,一边道:

“主席不答应,那我可就动手抢了!”

哪知这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郭沫若率先起身扑向画作,拦在齐白石面前朗笑道:

“你们俩都别争,这幅画是给本人的,画给谁我说了算。”

席间两人闻言一怔,问其所以然。

“因为画上写了我的名字,你们看,树上有五只鸟。”郭沫若在“上五”两字特意加了重音,继续说道:“‘上五’者,尚武也。”

原来,郭沫若号“尚武”,与“上五”谐音,齐白石与毛主席豁然大笑,直道妙哉。

郭沫若趁此机会想要将画收入囊中,不想却被毛主席拦了下来,他说道:

“这么说来画上也有我的名字,不行,这画还得是我的!”

郭沫若愕然问道:

“此话从何说起?”

主席问道:

“画上画的什么树?”

“李子树。”

“茂盛吗?”

“茂盛。”

“这不便是敝人的名字吗?”

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

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李树开得茂盛”,不就是李得胜的意思吗?

齐白石见状心生一计,旋即说道:

“既然如此,二位可否给画各自题字?”

主席表示赞同,略加思索,提笔写道:“丹青意造本无法。”

郭沫若一看毛泽东借用了苏东坡的诗句,他便借用陆游的诗句接在后面:“画圣胸中常有诗。”

两人收起中书君后,齐白石露出笑容道:

主席的书法

“谢谢二位的题词,老夫愧领了,我要带回去永作纪念。”说罢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将画卷起收入囊中。

最后,这场闹剧以大笑收场。

余秋雨曾言:

“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

作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不仅给世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还留下了不少令人闻之或莞尔一笑或抚掌叹息的传奇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的一生,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骨。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说来和毛主席还是同乡。

与“艺术家多出身于富贵之家”这条定律相悖,齐白石出身贫寒,只在6岁那年随外祖父念过半年书。

现在的湖南湘潭

在窘迫的家境以及贫瘠的文化环境双重压迫下,齐白石没有选择就此低头,他不信命,又怎会轻易屈服呢?

在每日的农活过后,齐白石都会挤出时间在纸上一展拳脚,在纸上鬼画符似的将田间风光诉诸笔墨。

逐渐,他发现自己对绘画情有独钟。

14岁那年,齐白石拜师学艺,走上雕花木工的道路。

虽是学习木工,但齐白石并没有将自己限制在框架之内,相反,他始终积极地接触绘画,参照前人遗作进行临摹。

而后十余年间,齐白石又相继得到多位名家的认可,并拜入门下学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修行,使齐白石如一把未出鞘的宝剑,锋芒内敛返璞归真,倘若出鞘便惊诧世人。

民国北平

1919年,逐渐声名鹊起的齐白石为避战乱来到北京。

对于当时的北京文化圈来说,齐白石仿佛一个异类,原因无外乎他没上过几天学,并非科班出身。

还有人讽刺他的画缺乏“书卷气”,称他只是个画匠。

对于外界对他的恶意中伤,齐白石一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他的书房挂着一幅书法: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诠释了他的处事态度。

面对京圈名流们的冷嘲热讽,齐白石只管做好自己,在登峰造极的道路上扶摇直上。

与随性自然的处世态度相对应的,齐白石对待朋友们同样坦率真诚,直来直往。

早年齐白石还没什么名气时,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巴的,为维持生活,他只好以卖画维持生计。

为求简便,齐白石以数量计价,例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等,则画上的数量有多少,就算多少钱。

齐白石笔下的虾

有人曾以虾为题让齐白石作画,画成之后,此人耍了个小聪明,以菜市场的惯例要求齐白石“多送”一尾虾。

齐白石闻之不悦,但又不好当场发作,之后提笔补虾。

当齐白石把画递给那人时,那人发现画上的虾有些走样,于是询问齐白石是怎么回事,齐白石莞尔一笑回答道:

“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齐白石名声大震后,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求画,其中不乏朋友同乡。

齐白石向来一视同仁,除了兴致所至的赠画外,其余一律按市价收取酬劳。

一年,一位叫李徽之的同乡乡绅登门求画,过去齐白石与他有过几面之缘,虽然交情不深,但看在同乡的份上便答应为他作画。

画成以后,哪想到李徽之非但没有支付润笔费,还拿着画出去到处宣扬,称他与齐白石关系匪浅。

齐白石后知后觉,发现此人行事浮于表面、爱慕虚荣后,也不打算与他追究什么就随他去了,往后断绝联系就罢。

没想到这个李徽之得了便宜还卖乖,第二年又找齐白石求画,打算来个梅开二度。

齐白石的鱼

不仅如此,他还指定齐白石为他画鱼。齐白石闻之大为恼火,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完成画作之后在画卷上题诗:

“去年相见却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李徽之收到画后不禁羞赧,此后再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与齐白石交往。

对于时代而言,齐白石是不幸的,因为他出生在清末,是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将文明古国自缚的迂腐锁链蛮不讲理地撞开的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三十年,无数清朝子民认为祖国真的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强国。

可惜一场憋屈至极的甲午海战,一辈子亦步亦趋的学生一脚踹翻了老师家纸糊的大门,踹碎无数中国人的大国梦。

此后经年,祖国沦为他国的狩猎场,军阀只知将内斗无休止地重映,却碰不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齐白石又是幸运的。

开国大典

在见证晚清从病入膏肓到彻底入土的近半个世纪后,他又熬过了三十余年的民国内斗,熬到漫山红遍,新生的国家在废墟上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名震天下,齐白石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与侵略者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迅速沦入敌手,而当时齐白石一家就在北京定居。

作为书画大家,齐白石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卖画、刻印所得。

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代起便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在书画艺术方面与我国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北平沦陷后,不少入驻的日军军官对齐白石的作品自然是馋得不行,故常有日伪方面的人前来买画、索画和表示亲近。

北平沦陷

齐白石不堪其扰,也不愿意草草作画将他们打发。

于是不久后在自家门口贴出公告称病,后来又加贴“画不卖与官家,窍恐不祥”以表自己不与侵略者妥协的态度。

1941年5月的一天,不知为何,几个日本宪兵不顾看门人的阻拦,连冲带撞地闯入齐家,直接来到齐白石面前。

当时年近耄耋的齐白石坐在藤椅上,一点儿都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看着这帮日本鬼子到底要做什么。

只见他们在齐白石面前一边叽里咕噜说个没完,一边连比带划挥动着手臂。

齐白石猜想他们应该是来求画的,但他仍旧一声不吭,假装没有看到他们,老神在在地目视前方。

齐白石故居

要知道这帮日本宪兵可都是配枪的,平时在城里横行无忌,但齐白石却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态度淡然处之。

日本兵见齐白石始终没有反应,或许是以为老人家年纪大了耳聋眼瞎,只好悻悻作罢,失望而去。

北平沦陷后,为宣扬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日军对北平进行“皇民化管理”,企图用文化手段将北平彻底洗牌。

例如当时的北平艺术学院,被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由日本人任顾问,并配有日本教员,一切权利归日方。

建校之初,日本人曾邀请齐白石主持该校,毕竟齐白石是享誉中外的国画大师,有他的加入能使该校更加名正言顺。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面对日本人提出的丰厚条件,齐白石断然拒绝,绝不为虎作伥。

饶是如此,日本人还是不愿罢休,无论如何也要借助齐白石的名声。

1944年夏,学校以教师待遇给齐白石配送烧煤。齐白石深知日本人的用心险恶,大为恼火。

6月7日,他在“答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信中说:

“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教职员,贵校之通知误矣。先生可查明作罢论为是。”

借此表面与日本人划清界限的决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齐白石长舒一口气,笼罩在心头多年的愁云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日本投降

同年12月28日,徐悲鸿与沈尹默共同发表《齐白石画展启事》,称:

“白石先生以嵌崎磊落之才,从事绘事,今年八十五岁矣。丹青岁寿,同其永年。北平陷敌八载,未尝作一画、治一印,力拒敌伪教授之聘,高风亮节,诚足为儒林生光。”

这是对齐白石抗战多年期间,为人为艺的最高评价。

齐白石出身贫寒,当过农民、木匠,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过许多年。

而这段经历没有使他觉得耻辱,反而极大地塑造了他淳朴自然的精神世界,并由心入画,在他的艺术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叶鸣蝉》

比起其他画家热衷以山水为题,追求大开大阖、气势磅礴,齐白石更加关注身边的微小事物,在他看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鱼小鸟小虾,在他眼中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例如齐白石喜爱的万虫写照,在他笔下焕发出别样的意趣。

齐白石工笔草虫

或许是这种质朴的农民心性,使他与毛主席这位从群众中走出的农民领袖颇为投缘。

1950年夏,主席关心白石老人的身体状况,于是让章士钊去府上探望他。

第二天,主席又将他请到中南海设宴款待,朱德列席作陪。

主席在席间多次给老人夹菜添酒,并正式聘请他到新筹建的中央文史馆担任馆员。

为了答谢毛主席对他的关怀,这年国庆前夕,齐白石特地将自己在1937年所作的书画精品立轴《鹰》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对联。

加题了“毛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两款后赠给毛主席。

主席不愿意破坏齐白石多年来的规矩,于是自掏腰包作为酬谢。

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在北京医院逝世。

齐白石

弥留之际,齐白石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全部献给毛主席,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