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李聚奎成为了一名优秀党员,两次活捉国民党师长,护送长征队伍安全渡河。
1955年,李聚奎又带领部下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解决了中国石油贫瘠的重大难题。
1958年,当毛主席看到补授一人上将军衔的请示后,只看了一眼李聚奎的名字,便通过了这份文件。
在签字的时候,毛主席还一再表示: “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那为何满身荣光的他,在1958年才被补授上将?
毛主席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舍弃个人利益,保全国家利益 1955年,评衔一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石油一事发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所使用的石油都是从国外进口,购入的成本太高,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受到国外的限制。
我国若想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就得有属于自己的石油来源,所以勘测石油,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李聚奎
因此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李聚奎被任命为部长。
彼时,李聚奎正在践行毛主席提出的“创办后勤学院,培养大批后勤人才”的命令,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创办后勤学院”的研究上,对石油的了解并不多。
所以,当李聚奎得知上级的决定之后,他的内心十分忐忑,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个工作。
除此之外,当时按照军委的评级标准,李聚奎获得大将头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李聚奎若是在此时离开,也会错过这次授衔。
但李聚奎并不是耽于小利的人,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李聚奎也因此没有成为我国第一批授衔的将军。
成为部长后,李聚奎一边学习,一边带着大家在新疆戈壁滩和东北荒原等地进行石油勘测。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实地勘测,他们的勘测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李聚奎等人在克拉玛依勘测到了石油的踪迹。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李聚奎在发言时表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一亿吨以上。”
克拉玛依油田,这个承载新中国石油工业希望的共和国石油长子,经过李聚奎等人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开发,终于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诞生了。
1958年2月,李聚奎被中央调回了总后勤部,担任总后勤部政委,重新回到军队工作,军委也开始重新为他评军衔了。
但在为李聚奎评军衔的时候,军委又犯了难处,光从李聚奎的个人贡献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将。
可大将的名额只有十个,在1955年的时候就已经评选完毕了,对此,军委十分苦恼。
而李聚奎似乎早就猜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军委找他商议的时候,他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所展示出的崇高豁达、光明磊落,实在令人钦佩。
之后军委将李聚奎的补衔文件交给毛主席审阅和签字。
对于李聚奎这位猛将,毛主席也十分欣赏,一句:
“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可见李聚奎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所以,对于为李聚奎补衔一事,毛主席是十分赞同的。
而李聚奎能够得到毛主席的称赞,与他个人经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元帅的救命恩人,两次活捉敌军师长
1904年,李聚奎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
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还是竭尽所能让李聚奎读书,出人头地。
随着眼界的开阔,看着军阀混战,李聚奎越发觉得参军是保卫国家最好的方法。
李聚奎一开始报名参加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
那时候的军队,底层士兵被打是经常的事儿,但李聚奎算是挨打比较少的,因为办事不被人挑出毛病是他一贯的风格,做什么都能做出个样来。
1928年7月,李聚奎看清国民党的真面目,在彭德怀等人的影响下参加了平江起义,并加入了共产党。
而李聚德在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他便成为了共产党忠实的拥护者,只要是上级下达的命令,即使会豁出生命,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带着部队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并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准备说一些鼓舞士气的话。
但在彭德怀准备开口讲话的时候,有一名红军士兵,将枪杆对准了彭德怀。
李聚奎注意到之后,果断冲了上去,将这名红军叛徒死死的压在身下,一旁的保卫员见状立刻将彭德怀保护在身后,然后掏枪结果了这名叛徒的生命。
见这名叛徒没了生命,李聚奎才松了口气,松手站起了身。
多年后,彭德怀的老部下还经常提起此事,说李聚奎: “从枪口下为我军救回一位元帅”。
然而每每提及此事,李聚奎从来只是笑一笑,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而李聚奎在此次事件上也只是初次展露了头角,让他一战成名的,是他在1930年到1933年两次活捉了国民党师长。
张辉瓒
1930年12月,敌前线总指挥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准备在五门岭一带向红军发起进攻,结果进攻不成,反被红军逼进山沟,随后被李聚奎活捉。
1933年2月26日,侦察队在大龙圩发现了国民党的队伍,兵力大约一个师和一个旅。
时任红九师师长的李聚奎临危受命,带领红军九师在大龙圩附近潜伏,等待进攻的最好时机。
李聚奎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敌军师长李明的位置,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便带着步兵和机枪兵一起冲了上去。
在李聚奎的指挥下,仅仅用了40分钟,就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全歼敌第五十二师师部和一个旅3000人,活捉敌师长李明。
李聚奎两次带兵反围剿,不仅拿下了胜利,还两次活捉敌方师长,如此出色的作战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他甚至被称作“将圣”。
而李聚奎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
长征路上的猛虎,临终为子女留下宝贵遗产 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了长征。
但长征这条路上也充满了艰难险阻,在每道关卡上,他们都遇到了敌人设下的埋伏。
为了顺利走完长征,李聚奎带领一个师的红军成为先头部队,在前方与国民党激战,为长征队伍打出一条条通道。
其中最为惊险的便是“大渡河”一战。
1935年5月,长征队伍准备强渡大渡河,大渡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水面宽,水流急,不能强渡过,只能借助船只工具。
国民党知道大渡河是红军必经之处,所以提前派兵在这里埋伏。
此外,他们还将大渡河附近所有的船只和船工都带走了,不给红军任何渡河的机会。
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还是找到了方法。
李聚奎四处侦查,在一处岸边找到了两艘船只,而船只的附近有几名国民党士兵驻守。
将位置和敌军人数记在心中之后,李聚奎便悄悄退了回去,等到晚上,李聚奎便带着几名红军,趁敌军不备,将他们俘虏,两艘小船也顺利到手。
船只到手没多久,就有红军找到了船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因为船只少, 红军人数多,且对面还有敌人设下的埋伏,所以在渡河上,李聚奎等人十分谨慎。
为了安全起见,李聚奎派出17名勇士,作为先头部队渡过大渡河。
很快这17名勇士,便坐上了船只,在船只前进时,国民党也注意到了他们的动静,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好在有李聚奎等人持续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才没有让这17位勇士遭遇不测。
有这17位勇士在前面接应,大部队很快就完成了渡河任务。
在总结长征胜利的经验时,周总理称赞红一团为“天下第一团”,对此,杨得志表示: “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可以说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李聚奎功不可没,而他对党的忠诚也是有目共睹的。
1936年11月,李聚奎参与指挥了攻占甘肃土城和永昌等作战,但因为“马家军”人数过多,西路军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躲避“马家军”的搜索,也为了尽快与党中央汇合,李聚奎行乞近两个月,躲过了敌人三次搜捕,只为找到党中央。
最终李聚奎依靠一根讨饭棍、一只干粮袋、一个指北针,怀揣着对党的向往,终于和毛主席等人见面。
此后,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少不了李聚奎的身影,成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即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李聚奎依然坚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防止在远东的利益受损,美国公然插手朝鲜事宜,并企图将战火烧至我国境内。
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并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这场战争中,李聚奎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聚奎主要担任后勤保障工作,为前线战士,运送补给,后勤工作看起来虽不起眼,但在行军作战中,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没有空军掩护,后勤运输线也会遭到美国空军的轰炸。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李聚奎建议志愿军在运输补给的交通要道上修筑防控哨,形成一支专业防空大军。
李聚奎的建议,使得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之后在他的带领下,后勤队还制作出了炒面,不仅避免了明火,还解决了志愿军饿肚子的问题,为了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正是因为李聚奎曾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毛主席才会说出那句话。
1981年7月,李聚奎已经77岁了,因为身体原因,他担任了中央军委顾问。
但李聚奎始终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当不顾不问的‘虚名顾问’”。
1986年,李聚奎在住院疗养期间,还带病为五个子女抄写了五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并在首页上写道:
“永远牢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
等五本都抄完之后,他便将手抄本交给了五个孩子,还不忘嘱咐道:
“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你们一定要牢记不忘。”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去世。
也正如李聚奎在弥留之际说过的话:
“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
但这五份手抄的文件,却成为了李聚奎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纵观李聚奎的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和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即使谢幕以后,他的无私奉献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将留存于世,永远激励着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