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自己的创业路,帮助牧民跨越贫困线,新疆青年邓永超戈壁滩上养牛
向企业家标准靠拢
本报记者 李亚楠
说起自己的“贵人”,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镇滴水岩村的牧民穆拉依首推邓永超,“从一无所有的残疾人,到买房娶媳妇,都是多亏了这个小伙子。”
刚刚28岁的邓永超,是滴水岩村的大名人,这个小伙子凭借着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信念,大学毕业后在戈壁滩上养起了牛,他的阜康市天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38个固定工作岗位,80多个临时用工岗位,还计划逐步发展当地旅游,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共同致富,每年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
从阜康市区出发,沿着高速公路走了半个多小时后,路开始变得坑坑洼洼,再往前,便是尘土飞扬的村道,在滋泥泉子镇滴水岩村颠簸了一阵后,终于看到远处一排蓝顶的牛棚,这便是邓永超的“家业”了。
穆拉依正忙着给牛添加饲草,仔细看,他的腿有点跛,是几年前在外地打工时出车祸留下的后遗症。穆拉依家兄弟三人,都在外打零工,父亲患有慢性病,只靠母亲一人种地为生。当地有个说法,再穷的哈萨克族人家也要养羊,但穆拉依家穷得连羊都没有。
出了车祸后,穆拉依家更是雪上加霜,村干部带着穆拉依的父亲找上邓永超家门,要借钱给孩子看病,等病好后回来帮他干活还钱。当时刚刚开始创业的邓永超手头也正紧张,还是拿出了2万元借给穆拉依的父亲。养好身体后,穆拉依就进了邓永超的养殖场,一直干到现在。
“我一个月工资4000,牛多的时候工资也会涨,2013年结了婚,媳妇儿也招进了场里,一个月2000,现在房子也买了。”说起邓永超,穆拉依很是感激。
2012年,邓永超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父母准备出资让他在乌鲁木齐开超市或者酒店,但他回到自己出生的阜康市滋泥泉子镇考察过后,拒绝了父母的安排,“虽然这几年城市发展挺快的,但是农村的生活水平提升并不快,我就想做点当地群众能参与进来的事情,大家一起赚钱。”邓永超承包了1000亩地,决定搞养殖,“饲草种植、养殖都要大量劳动力,而且也是当地乡亲们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现在,邓永超的养殖基地从当地招聘了固定岗位的养殖人员38人,根据不同季节的用工情况,还能提供临时性用工岗位80余个。
逢年过节,邓永超总会去村里慰问贫困户,2014年,邓永超到一户牧民家,人和羊羔住在一间屋子里,炕上只有一床被子,女主人和女儿裹在被子里,家里仅有的一套衣服谁出门谁穿,“真的没料到现在还有这么穷的家庭,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喝茶。”邓永超便把养牛场的宿舍腾出来一间给这家人住,还给买好了各种生活用品,直到后来这家人被亲戚接到了外地去。
因地制宜,大学生的另类创业路
养殖基地饲草房和20栋圈舍整齐排列着,从五年前的一栋小圈舍,喂牛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发展到今天的样子,邓永超吃了不少苦。
毕业后,邓永超将自己的大学同学从外地叫了过来,4个大学生,加上一个本地的年轻人,5个人凑了120万元,就开始了创业之路。
为什么非要发展养殖?邓永超考虑到主要是符合当地群众的劳作习惯,“这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搬迁定居的牧民中,他们出去打工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又无法丢下家里养的牲畜,我在家门口提供他们擅长的工作岗位,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
但几个年轻人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养殖行业,一开始就被人骗了几次,进牛的时候不认识牛的品种被以次充好过、买到过病牛、也数错过数,甚至因为没有卸牛的经验,车门刚一打开,买来的40头牛呼啦跑了个精光,全村人一起帮他找了7天,才把牛全部找回来,“村民路上看到了就直接给牵回来了,没人往自己家牵,都很淳朴。”
几个人起早贪黑,120万元资金还是赔光了,邓永超向父亲求助,不出意外被拒绝了,“家里人就盼着我摔个跟头后回头呢,不可能再给我钱让我‘折腾’了。”邓永超咬牙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和一辆车抵押了,贷了16万元重新开始,“好在后来申请到一个政府资助项目,改建了20栋牛棚。”那会儿邓永超和几个年轻人轮流24小时睡在牛棚里,慢慢摸索如何喂草、打针、喂药,邓永超还几次跑到内蒙古、东北、青岛学习养殖技术,从一开始的啥都不懂,到现在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饲养方法。
最多的时候,邓永超的牛棚里养着1200多头牛,附带养着300头驴,他的养殖场也被评为国家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一开始坚决反对的家人也开始帮忙了。
授人以渔,增强就业竞争力
“只有自己亲自干过,才知道这些活有多辛苦。”邓永超知道工人们不容易,每次发钱都只有多发,从没有克扣过,甚至有时候先付钱再用工。长期跟周围的群众打交道,邓永超已经完全融入了戈壁滩上的生活,经常跟工人们席地而坐聊上一个傍晚。
“这几年在我这里工作的牧民年均收入都能超过贫困线,加上政策好,这个村基本都实现了脱贫。”但邓永超更担心的是返贫,“主要是通过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一技傍身才是可持续发展,光靠一个企业来扶贫是不可能的。”
养殖场里有推土机、拖拉机等各种机械,这里的大部分工人都学会操作了,“我这里工作量小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到周边修路、修桥等工程上找活干,也有人在这里学会了科学养殖技术,自己回家搞起了小规模养殖,最重要的是在互相交流中他们学会了汉语,出去打工也能沟通。这比我多给他们200块钱管用。”
养殖场周围上千亩土地,大部分已经栽上了树苗。邓永超告诉记者,去年政府开始要求退耕还林,他第一个响应政策,栽上了沙枣树。两三年后这片沙枣树林长起来了,到时候就是新疆最大的沙枣园,不仅沙枣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做采摘项目,“除了养殖外,这一大片沙枣园的管理也需要人,目前最要紧的就是抓紧时间教会他们田间管理方面的知识,把更多的富余劳动力纳入进来。”
“扶贫得靠产业,但是单一的产业作用有限,如何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链,是我考虑的问题。”邓永超计划通过沙枣采摘项目吸引游客,再带动当地群众开办农家乐等项目。
邓永超常常想起父亲说的话:你现在只能算个生意人,只有等你的目标从赚钱变成了回馈社会的时候,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我只能更努力一些,争取回馈社会更多一些,努力向企业家的标准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