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服务首页 频道列表

浦江法治论坛云读书会系列的第十五讲:环境变化、职业转换与学者生涯

2020-07-24 08:546510


2020年7月4日上午8点30分,主题为“环境变化、职业转换与学者生涯 的线上读书会在钉钉上举行。此次读书会是浦江法治论坛云读书会系列的第十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建三教授主讲,同济大学法学院朱国华教授主持。本次云读书会主办单位有同济大学经济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商会行业协会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城市与产业法研究中心、浦江法治论坛秘书处、浦江法律服务联盟、中国上市公司合规战略联盟、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峰会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上海市常德商会、上海市湖南商会、中国创造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同济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研究生、同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法律专业委员会校友、国内经济法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复旦大学研究生、厦门大学上海校友、浦江法治论坛·云读书会成员和感兴趣人士近50人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同时在师董会上进行直播,在线听众高达22万。

读书会开始,朱国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史建三教授和他的学术经历及著作等。史建三,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美国伯格盖茨律师事务所中国法律顾问、华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锦江(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法律顾问,龙头股份独立董事等。史建三教授长期致力于投资法、并购法、律师法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中国投资》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紧接着,伴随着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史建三教授为大家作了主题为“环境变化、职业转换与学者生涯”的演讲。


史教授首先介绍了职业生涯中的六段经历:一是文革时期,入职没商量,成为农场拖拉机手、机耕队长、农机连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二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改变了一生命运,大学毕业后入职华东政法学院,任讲师、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承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研究》,成为法律人工智能开发的先行者;三是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前沿阵地,任职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撰写《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送中央政治局参阅,参与起草上海人大第一个创设性法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四是贵人相助,职业骤变,成为锦江集团首席法律顾问、法务部主任、投资部副经理,上海市锦联律所主任,美国华盛顿州最高法院核准之外国法律顾问,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出版中国第一本跨国并购的理论著作;五是中国入世,合并创设上海第一大所迎接挑战,成为锦天城律所创始合伙人,上海律协常务理事,全国律协理事,参著《中国并购报告》,在《中国证券报》、《中国律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关并购和律师业发展的论文、文章;六是天命之年,回归科研岗位,成为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并购法研究中心主任、法治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开展律师业发展方向研究、并购及并购法方向研究、地方法治建设方向研究。


史教授随后介绍自己四条研究主线: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研究、地方法治建设研究、并购及并购法研究、律师业发展研究。

为什么会选择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研究?史教授介绍道:争强好胜的个性驱使我在学术生涯的起跑线上反复思考: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早出成果,造福社会。我83年7月毕业被分到华政刑法教研室,但真正从事刑法教学科研则是85年以后了。在这个时点有必要介绍一下刑法学界的状况:人大的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会会长,第一本刑法学教材主编)、王作富高高在上,领衔整个刑法学界,全国首个刑法博士点就在人大,首批博士生陈仁良和赵秉志已分别在刑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学霸一方。因此,对我而言,要想在传统的研究领域脱颖而出已无可能。必须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研究方向,跨界研究和运用新方法研究刑法就成了我的优选方向。所以就有了后面的电脑辅助量刑研究“。

1986年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被列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科研项目。经过大量研究和调研,史教授在一系列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专著、编著各一本,盗窃罪辅助量刑专家系统操作软件软件一套。

该项目为什么会中断?

史教授介绍到:项目结项以后,91年我就去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一年,去了美国才知道,美国开发的两大电脑法律检索系统,(Westlaw International是世界上最大的法律出版集团Thomson Legal and Regulator's于1975年开发的为国际法律专业人员提供的互联网的搜索工具,是先进的电子技术与全球范围资料库的完美结合。LexisNexis是世界著名的数据库,全球许多著名法学院、法律事务所、高科技公司的法务部门都在使用该数据库。该数据库连结至40亿个文件、11,439个数据库以及36,000个来源)由两大法律出版集团运营,分别已经砸进去几十亿美元。而我们的研究在结项后已没有后续经费支持,难以为继,短期内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应用开发的条件,所以就停下来了。

中断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研究后为什么会选择保税区呢?史教授谈到:从大环境的角度看,去了美国才真正体验道,当时的中国经济有多落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私家车,没有超市,没有像样的居住条件。中国急需改革开放。所以在美期间,受到浦东开发开放热潮的影响,下定了按时回国,服务浦东的决心。92年9月回国后,正好整个学期没有教学安排,我就想着尝试去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体验体验。因为作为一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必然有大量的建章立法需求,法学工作者就会有一席之地。于是我就给当时的副市长兼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写了一封信,经赵启正推荐,借调在保税区管委会。

从小环境的角度看,当时毕业留校的工资只有80多元,破格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后的工资也没超过300元,家境窘迫,难以免除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有悖于我惠及家庭的男人担当。而借调到保税区管委会的临时补贴就有800多元。如果正式调入则有近3000元。我正式调入保税区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保税区立法。

进入保税区后,史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94年9月,参加由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和浦东新区管委会联合组成的保税区立法调研小组,开始对国内保税区和国外自由贸易区进行考察和调研。最终参与起草上海人大第一个创设性法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

不惑之年史教授作出两项重大决策改变职业生涯轨迹:一是跨界报考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二是选择进入锦江集团。

为什么跨界攻读世界经济博士学位?史教授解释到1. 当时上海还没有法学博士点,因为是准备读在职,所以去北京攻读不现实;2.当时正在从事保税区政策法规研究,大部分都和世界经济紧密相关。所以跨界攻读是最佳选择。

那又为什么从保税区去了锦江集团?

史教授解释到:1995年年末,原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余永梁年届退休,经市委市政府安排担任上海锦江集团总裁。他请市政府法制办帮他推荐一名专职法律顾问,而史教授则成为市政府法制办推荐的主要人选。在与余总的应聘会谈中,史教授就如何做好锦江集团的法务工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认为创建一个律师事务所为锦江集团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有助于集团层面对下属所有公司法律风险的管控。余总采纳了史教授的建议,史教授的档案也从锦江集团调到司法局,1996年4月,锦联律师事务所正式在浦东新区登记注册成立。在锦江集团,史教授主要从事并购及并购法律服务研究。1996年5月参与跨国并购案,年底博士论文开题:论跨国并购。97年在美国律所参与美国公司并购加拿大公司案,并在美国收集了大量的并购资料于98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

为什么离开锦江集团去合并创建锦天城?史教授介绍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之前写论文期间以及办理跨国并购案件中感受到中国律所在当时状况下十分之弱,跨国并购需要各个领域专门律师参与,而当时团队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很少。另一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为法律服务国际化、一体化、网络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组建大所提供服务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三点原因:第一,当时正为锦江集团提供法律服务,接触到大量的对外投资、引进外资等涉外业务,深深感知到需要做大规模才能抗击同业竞争;第二,在1996-1999年担任锦联律师事务所主任期间,与境内外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打交道时也切身感受到,一个所若不具规模、缺乏国际化思维,很难把事务所做大做强;第三,在读世界经济博士生期间,对并购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并购理论及实务进行了深入研究,让史教授明白了律所合并是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也是当时迅速抓住中国即将入世的机遇,抢先一步在上海乃至全国率先将律所做大做强的优先选项。


2004年史教授又发生一次重大的职业转换。天命之年前夕,史教授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他认为,首先,自己本质上属于一个书生气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当看到锦天城的发展逐渐偏离合并新设时的初衷,个人的种种努力又无法得到大多数合伙人的共鸣,确实有些失望。当充满理想色彩的争创全国顶级律所的使命感面临似乎不可逆的困境而将变成空想,自己无能力改变又无法游说其他人去共同改变时,另辟蹊径就成了优先选项。其次,自己性格内向但兴趣广泛且具有标新立异、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的禀赋,但缺乏说服能力;不善于激励合伙人奔向战略目标,缺乏战术能力和策略能力。再次,急性子的脾气使他常常缺乏耐心。有研判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但常常半夜鸡叫,时辰未到,导致“性急吃不了热豆腐”的结果。最后,面对割舍不断的律师情缘,通过仔细分析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认为退伙做兼职,跳出律所层面,以律师业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型职业,将是为提升律师业发展、律所管理和律师素质做贡献的最佳选择。同时,还能腾出时间,进一步拓展并购法领域和地方法治建设的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华政时期的法学研究底蕴、保税区时期的政策法规研究成果以及律师执业时期学者型律师的名声,使史教授很容易地从法律实务领域跨越到法学研究领域。2004年,退伙(但仍是锦天城的兼职律师)去了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开启了职业生涯最后一段以学术研究的方式造福社会的钻石时期。法学所的12年,史教授致力于律师业发展研究方向、并购法发展研究方向、地方法治建设研究方向,是史教授出成果最多的时期。

史教授回顾自己的学者生涯,谈及四条心得:第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第二,跨界研究,易于创新;第三,善于合作,巧借外力;第四,行万里路,集百家智。


读书会中,各位专家学者学生也围绕着史建三教授的分享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史教授就在个人主义散漫的上海为什么能创立成立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在奋斗过程中为何能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怎么看待在这过程中的逆商、情商、智商,怎么看待律所的未来模式,上海社科院研究所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职业选择等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王娟律师也就自身的职业经历与大家分享交流。

本次读书会是全球抗疫系列的第十五次讲座,浦江法治论坛云读书会的初心不会改变,将一贯秉持公益的心传播学术思想,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